Interviews 訪談記錄
十二月 1 , 2020
受訪者:邱浩修(智慧建築主持人) 時間:2020年11月12日 下午14:00-15:00 地點:建築系館 整理:張運宗 本校級計畫希望在AI數位轉型教育培養人才的同時,一方面回應東海大學朝向虛實整合的「智慧校園」之發展需求,期待跨領域結合校內發展AIoT 智聯+物聯網的師生團隊,以東海校園為教育實踐場域。 另一方面,對外積極爭取產業與政府數位轉型資源,透過外部合作共同發展未來智慧建築的整合模組技術與生活情境設計,實際上研發與建置下世代智慧建築的示範性建築原型。 […]
十一月 1 , 2020
受訪者:王立志(智慧製造主持人、副校長) 時間:2020年10月21日 下午13:00-14:00 地點:副校長室 整理:張運宗 東海位置得天獨厚,正坐落於六大產業中心,在臺中市政府、經濟部加工處、台中軟體園區以及臺中精機等眾多機械產業支持下,已於107年1月16日由軟體工程與技術中心設立「智慧機械用戶體驗設計基地」(Intelligent Machine User Experience, IMUX)。 ……智慧製造人才培育,更是為企業升級轉型升級中的骨幹,並須 […]
十月 1 , 2020
受訪者:張嘉修(智慧生態主持人、工學院院長) 時間:2020年9月16日 下午16:00-17:00 地點:張嘉修研究室 整理:張運宗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將「循環經濟」視為落實地球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後,我國政府從2018年起推動「5+2的重點佈局產業」即包含「循環經濟」,2020年起推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註1 發展AIoT與綠能產業皆與「智慧永續生態」與 […]
七月 1 , 2020
受訪者:林原正 (大圖右三),炬將科技總經理、台灣板金經營協會理事長、板金AI國家隊成員、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博士班 時間:2020年6月12日 上午09:00-11:00 地點:大渡山-東海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一代」與「二代」 我們這一代的企業主常被稱做「二代」,這是相對於活躍在1980、90年代的父執輩的「一代」,那是台灣製造產業蓬勃發展時期,外在機會遠高於自身競爭力。 1970年代只要有能力設工廠,就會有人主動拿訂單排隊來 […]
六月 1 , 2020
受訪者:林一平,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華邦電子講座教授、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 時間:2020年5月13日 下午14:00-16:00 地點:大渡山-東海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2020年5月12、13日AI院系計畫審議會議特邀DDS新聘榮譽講座黃彥男(黃彥男談AI的整合與應用)、林一平擔任外審委員。 林一平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歷任交通大學副校長、科技部政務次長、(代)部長、台灣全 […]
五月 1 , 2020
受訪者:吳杰亮,台中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 時間:2020年2月24日 下午18:00-19:30 地點:大渡山-東海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確立發展策略:全人智慧、醫療典範 台中榮總成立於1982年,1987年即導入IEM系統開設資訊室,自行開發軟體程式,在資訊系統發展上,起步相當早。 醫療儀器約自2000年開始輸出資訊訊號,包括加護病房裡的監視器、呼吸器,以及洗腎、麻醉的機器,都能透過聯絡網將訊號收集到資訊系統。 2004年更導入 […]
四月 1 , 2020
受訪者:陳昇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玉山金控科技長 時間:2020年2月25日 下午14:00-15:30 地點:玉山金控 整理:張運宗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AI的門檻很高,影響又特別的廣。 可以想到十年後,不會有人不受到AI的影響,就像網路一樣,沒有人能逃離網路、手機。 AI的影響又很深,全世界可能幾百個、幾千個的職位將會消失,有些舊的產業可能變得沒有價值,有一些新的產業卻會冒出來;這樣的影響可能是幾兆、幾十兆美金的改變。 […]
三月 1 , 2020
王立志談從「AI+」開始的改變 註一 受訪者:王立志,東海大學副校長 時間:2020年2月18日 下午10:00-11:30 地點:副校長室 整理:張運宗 高教深耕再深化 今年教育部在高教深耕的「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分成五大面向(一)厚植學生基礎能力,(二)建構跨域學習環境,(三)跨領域AI人才培育,(四)發展創新教學模式,(五)提升學生就業力,其中,特別增加「跨領域AI人才培育」。 去年東海在高教深耕 […]
二月 1 , 2020
受訪者:趙偉廷,東海大學生科系副教授 時間:2020年1月7日 下午14:30-16:30 地點:細胞生物學實驗室 整理:張運宗 【編按】智慧醫療是AI中心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理學院提出以生科系生醫組為主軸的「AI智慧醫療火箭計畫」,跨域結合數學、物理、化學、資工系,提出「從生物醫學到人工智慧的完整的系列課程,期望成為全國首創及獨特的 AI 醫療人才搖籃。」「積極建立新型態的 AI 醫藥研究,成立特色實驗室 發展 HERMES 智慧投藥大腦以及發展次世代量子神經網 […]
十二月 1 , 2019
受訪者:邱浩修,東海建築系系主任 時間:2019年11月25日 12:00-13:30 地點: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DDS和東海合作的AI專案中的院系提案,歷經兩個月努力,共計10個院系9個企劃通過,註一 DDS透過專訪,讓大家了解AI專案的努力,希望帶動年輕教師投身創新領域,發想、實踐,致力「教育轉化」和「產業提升」。 AI中心:透明的全開放空間 設計AI中心的建築如何聚集人?大家為何喜歡來使用?當我隨後 […]
十一月 1 , 2019
受訪者:黃彥男,IEEE Fellow、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時間:2019年10月16日 上午09:30-11:00 地點: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9月24日,AI專案院系年度計畫複審會議特邀黃彥男主任擔任評審。其曾任資訊工業策進會(III)副執行長、威達雲端電訊公司(VeeTime)總經理,現任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CITI)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中研院智慧優網(IoT)專題中心執行長、臺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Tw […]
十月 1 , 2019
受訪者:張嘉修(25屆,化工)註,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 時間:2019年8月22日 下午14:00-15:00 地點:工學院院長室 整理:張運宗 重返東海 最初東海邀請我回母校的時候,原本我想發揮所長,成立一個循環經濟相關的校級中心,校方相當支持,但工學院楊怡寬院長和幾位老師覺得如果只做研究中心,資源有限,很難施展,最好同時做行政,比較容易從不同面向使力。正巧幾項大計劃都結束了,小孩也都大了,太太一個人住在東海旁 […]
今年度撥款300萬元與校內合作推動TPR (Tunghai Promote),同時亦撥款1200萬供新極限進行TPR校外行銷 ,詳見「111年度TPR行銷東海」。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