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四月 1 , 2025
過年後,春節期間就約好回校探望校長 (拜年),但時間上一直「喬」不攏,直到這周二 (2/4) 才到校長室一探。 這裡說的一探,真的是探個頭而已,因為張校長只有一個小時可挪。 我笑著跟校長說:「我們兩人真算是君子之交 (淡薄如水)」! 因為大家都忙,基本上我們一年大概見兩次; 一次台北,一次東海,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彼此溝通有問題; 事實上因為理念相近,默契也就十足了。 再者,學會的立場是不干預校內事務,如有意見通常也會以社論方式發表於學會網站上。 當天剛好適 […]
featured
三月 1 , 2025
圖:稻盛和夫官網 二月是水瓶座的季節! 17日美國休市,為的是美國總統紀念日全國放假,紀念的是華盛頓總統、林肯總統、雷根總統、等等的生日; 因為美國總統最多生於此月,就乾脆總和一天叫作總統生日,所以說水瓶座的人比較聰明也不為過 (因為有史為證)。 我有幸也生於這個月份,雖不聰明,但也以此自勉凡事努力一點。 過去十年來影響我最深的另一個水瓶座者,就屬稻盛和夫了。 所以在生日的這一天自然而然就想到他了。 舉凡遇到問題就自問稻盛會怎麼做,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了。 […]
二月 1 , 2025
今年Time Magazine (時代週刊) 的年度風雲人物是川普,年度CEO (首席執行長) 是Lisa Su (蘇姿丰) – AMD的執行長。 川普作為全球年度風雲人物我們可以了解,但年度CEO怎麼會是Lisa Su,而不是黃仁勳呢? 夾其在AI革命的關鍵IC之鑰GPU,輝達的股價繼續創高 (過去一年+145,68%),而緊隨其後的AMD去年卻頻頻破底 (-24%)。 在這情勢對比下,怎麼會使Lisa Su成為2024年的年度執行長呢? 我不能理解,Time也未具體說 […]
一月 1 , 2025
這次11月美國大選,川普以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為口號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不但贏得總統大位而且還獲得參眾兩院多數席位,看來川普雄心萬丈,準備好好大幹一場。 MAGA主張的核心就是要讓製造業重回美國,手段就是加徵關稅來迫使貿易對手降低與美貿易逆差,跟迫使供應鏈遷往美國。 對內則是減稅 (企業稅從21%降到15%) 使美國公司增加競爭力。 這之間還包括法規鬆綁和大量遣返非法移民。 但這些都存在經濟學理中的矛盾:減稅雖然能促進 […]
十二月 1 , 2024
本田宗一郎是日本本田汽車的創辦人,生長於日本二次世界戰爭困難時期。 只有小學畢業,出校門後第一個工作是離家到東京一家修車廠當學徒,其前半年的學徒生涯只做一件事就是整天背小孩,故自嘲為「濕背」 — 小孩尿尿在其背上! 今天選擇這個題目是要告訴大家,如果你不是「生意仔」,你也可以成就巨大的事業。 上期社論「生意仔難生註」出版後,收到我加拿大球友回函說:「謝謝Robert分享。 做生意真不容易,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行動力。 創業者與管理者,心態上也有很大不同, […]
十一月 1 , 2024
在9月23日的DDS編輯會議上我們討論了一個新名詞「價創計畫」。 許多人也許跟我一樣對這計畫並不了解,或根本也沒聽過,簡單的說,價創計畫就是經濟部的國科會計畫版。 也許不甘寂寞,看了國科會計畫成功的為許多大專院校的教師們提供研究補助,促進了高校老師紛紛以申請/獲得國科會計畫為榮,經濟部認為他們也可以提供一筆經費鼓勵大學老師們以研究為基礎去創業,期以將科研化轉為經濟成長。 由於將科研商轉,價創 (價值創造) 兩字油然而生。 由於立意良好,也合邏輯,多年來 […]
十月 1 , 2024
Google前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8月中旬受邀在史丹佛大學演講,發表其對遠距工作、人工智慧 (AI)、各國競爭力等議題的看法。 在演講中,施密特也評論了台灣的軟體實力。 他說「台灣是個令人驚豔的國家,但是他們的軟體能力都令人搖頭」 (Taiwan is a fantastic country whose software is terrible)。 一流的製造業硬體大國,卻只有三流的軟體實力。 施密特對我們的批評無疑是一針見血,凸 […]
九月 1 , 2024
TPR (Tunghai Promote) 註一 是學會推展AI計畫中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擔負替學校提升招生率 (量的方面),且希望招徠更優秀的新生 (質的方面)。 不可諱言的,以東海的歷史和名聲,現階段招生的名額不是問題; 有問題的是招進來的學生素質! 有多少建中、師大附中、北一女、台中一中、高雄女中? 雖說好的學校栽培出好的學生,但沒有好的學生也造就不出好的人才。 所以想恢復昔日東海的聲譽,TPR就是很重要的手段,配合AI教育的推廣,擔負起塑造東海成為一所有前瞻和特色大 […]
八月 1 , 2024
自從上期社論發表後陸續接到一些校友回應,想知道未來教育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可以期待的。 現今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同時受到兩股力量的衝擊:一是少子化; 另一是科技化。 少子化的情勢很明顯,那就是新生入學人數呈現斷崖式的墜落; 顯而易見後半段排名的大學或專科很快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而被迫退場,科技化是指科技的進步要求大學畢業生有一定的科技能力才能迎合社會的需求。 站在學校的立場就是因應情勢,趕快拿出生存策略 — 端出特色 (見2022年9月社論:牛肉在哪 […]
七月 1 , 2024
相較於老外 (在此泛指歐美人士),華人不論在台灣、大陸或散落世界各處的對子女教育都看得很重,用視之為終身大事來形容也不為過。 做父母的省吃儉用沒問題,但小孩的教育第一,一定要念最好的小學、中學到大學,深怕從小一掉隊就永遠落後。 這種焦慮,或說望子成龍之心切,自我小時候就有了。 七、八十年前的台灣,有錢小孩是以唸幼稚園跨入教育的世界,然後為成績走入課後/課外補習,再進出補習班追求大學入門。 這種升學主義/或因而產生的填鴨式教育文化一直延續至今,改變不大,但對於有識 […]
六月 1 , 2024
經學校公事處黃兆璽處長安排,TVBS記者近日來訪,提出下面兩個有關AI東海的問題: Q1: 鄭清和理事長是東海AI中心幕後的最大推手,身為東海化工系校友,您以大渡山學會理事長身分,在東海實施「AI計畫」,每年投入超過新台幣6000萬元發展經費,致力發展AI課程。請問理事長,AI計畫裡有三個方向,教學翻轉、產業+和TPR,能否跟我們講解您的理念和推動AI計畫的願景。 回答: 好的,首先提一下大渡山學會,這是一個純校友組織,宗旨是關心和協助學校的發展 […]
五月 1 , 2024
東海人無疑的都知道勞作教育,通才 / 通識教育是東海大學的特色,但鮮少人知道在過去十年間還有一項同樣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創舉,那就是所謂的「大學入門與Alpha Leader」。 少為人知是因為它僅是一項新生入門節目(program),為期四天三夜,參與的也是3500新生而非全校學生; 它不是一門學科,不是一個學程,沒有學分但至關重要。 至關重要是因為它把握第一時間注入東海精神; 掌握第一時間讓新生學子有家的感覺; 企圖在第一時間讓新進校門的學弟妹知道東海,作為一所基督教大 […]
今年度撥款300萬元與校內合作推動TPR (Tunghai Promote),同時亦撥款1200萬供新極限進行TPR校外行銷 ,詳見「111年度TPR行銷東海」。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