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s 調研報告

GREEnS留下的問題

一月 1 , 2016  

  2007年9月17日東海整合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規劃的「創意設計暨藝術研究中心」與深具傳統的「熱帶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提出《創生雙星計畫》,向教育部申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俗稱「五年五百億」,2011年以後改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雖未獲得通過,但開啟了東海提升研究能量與跨領域整合的契機。

 

    2010年5月18日系所主管聯席會議上,「研究能量及產學合作之檢討與展望」納入議題之一,研發處整合校內跨領域研究共識,提出「綠色科學」、「數位創意」、「企業與社會」等三大主軸,其中「綠色科學」的重點為「以永續環境及生活品質為導向之研究領域」。與此同時,東海開始提出《一OO至一O四學年度中長程校務發展計劃》,擬定五大發展目標:「綠色科學研究的重鎮」、「人文科學均衡發展」、「產學合作實習的平台」、「國際教育深化的環境」、「台灣城鄉發展的夥伴」。

 

  「綠色科學」最鮮明的旗幟就是同年9月由程海東校長擔任主持人,基於推動“Culture”與“Nature”結合的理念,提出《全球環境及永續社會研究中心》計畫,作為未來五年頂尖研究的重要方向,並以「新興及環境持久污染物」、「綠色社會及永續發展」、「綠色產業與生產」等三大核心領域整合校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發能量,GREEnS (Glob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正式問世。這項以GREEnS為基礎設立尖端研究中心的構想獲得董事會的支持,並期許該中心以台灣第一為目標。   12月14日系所主管聯席會議上,「頂尖研究中心(GREEnS)建置之方向與發展目標」成為唯一議題。程校長特別強調:

教學、研究、服務、產學及對外的推廣都可以涵蓋在GREEnS中,希望將GREEnS 發展的主軸納入現有的教學課程、新的學分學程甚至學位學程都可列入考量,研究面可以是整合性的大型研究或規模小一點的研究也可以。

 

席間,羅文聰學務長指出:

建議應該更清楚評估我們在GREEnS的競爭力,研發處去年提過三圓(包括數位創意等)的研發重點與特色,今年又改成GREEnS是東海要的研究特色,是否有經過仔細討論與評估?我不知本校原來的研究能量有多少可以與GREEnS掛在一起?另外,建議的GREEnS組織架構幾乎將本校所有中心及行政體系都掛進去,從建議的架構圖看起來,此中心如何處理與研發處與教務處業務重疊部分也不是太清楚?如成立中心,建議中心在學校的定位也需釐清。建議研發處再邀請校內系所仔細討論及論辯東海如何形成研發特色,而不要競爭力分析及相關配套措施尚未考慮清楚前急於定調。

 

  2011年2月18日GREEnS 構想書申請截止。3月12日由林良恭研發長代表校方出席「第二次東海大學校友關懷母校發展論壇」,主講「東海的五年校務計劃及GREEnS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獲得校友們的廣大討論。3 月21 日召開「GREEnS 研究計畫審查會議」,共有20 個申請案交由外部審查委員討論,以確認計畫主題與相關子計畫整合。5 月17 日系所主管聯席會議上,研發處宣布GREEnS 計畫的三大主題,永續社會、永續環境及永續經濟,三年總申請經費3億5千萬餘元。席間,多位主管提出GREEnS與國科會整合型計畫的關係,同步?抑或分開?最後林良恭研發長綜合眾人意見,認為GREEnS整合型研究計畫有教學、研究、產學及國際化4個項目,並不只侷限在研究方面,因此,以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的計畫內容可能無法符合審查,但支持GREEnS整合型研究計畫可向國科會提整合型計畫。

 

   經過一年的準備, GREEnS研究計畫彙總成六個主計畫,口頭審查結果以及評等為「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與環境之研究 /蔡瑞明教授」(A級)、「永續環境綠色研究計畫 /林惠真教授」(A級)、「創新三維結構可降解人工骨材快速成型技術 /楊怡寬教授」(B級)、「東海綠能開發與管理 /王立志教授」(B級)、「區域、國家與社區的永續發展〆環境治理的政治分析 /宋興洲教授」(C級)、「綠色法律整合性研究性計畫(綠色法律中心) /溫豐文教授」(C級)。

 

  GREEnS計畫案於2012年5月16日寄出予學術董事,6月3日董事會開會審查,獲林振國董事長及多位董事支持肯定,一致表示希望透過計畫實施,持續提升東海學術研究特色指標與聲譽。同時通過計畫案之經費列入一O一學年度預算以供執行,共編列新台幣5千萬元預算(一O二、一O三學年度各4千萬),將參考評等,自預算中撥予經費供六項主計畫執行,也將從同一預算提撥經費供「GREEnS研究計畫總辦公室」運用。

 

  GREEnS自2012年8月正式啟動,目標三年後自給自足。但一個多學期後,以GREEnS為基礎設立頂尖研究中心的構想似乎出現鬆動。2013年4月24日行政會議上,湯銘哲校長說:

除了信任以及授權之外,我認為整個學校的運作應該也要有“lean”的觀念,它代表的是我們應該盡量減少組織上疊床架屋的工作,我們不應該為了某些工作而增加很多的會議以及負擔。舉例來說,像是因GREEnS計畫所產生的研究團隊,其實就可以和教育結合,進而成為一個program,而不是特地去成立一個研究中心。

 

  2013年8月2至5日,於金門大學舉行的「一級主管暨新任系所主管工作研討會」中決定以永續發展做為東海特色,維持「永續經濟」、「永續環境」、「永續生態」的方向,將GREEnS各項研究計畫,調整成五項總計畫:永續經濟包含「創新三維結構可降解人工骨材快速成型技術」及「次世代減碳技術與碳資產管理」,永續環境包含「區域、國家與社區的永續發展:環境治理的政治分析」及「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與環境之研究」,永續生態則為「綠色永續環境研究計畫」。同時,定調東海大學為「綠色博雅大學」,「將創拓成以『博雅教育』為底蘊的『GREEnS』高等教育重鎮」,並以「綠色博雅」為精神核心,調整了《一OO至一O四學年度中長程校務發展計劃》,並將原有的文字與意涵擴大化,成為「綠色博雅學術重鎮」、「永續特色重點研究」、國際深化全球連結」、「產學合作企業接軌」、「城鄉發展社會關懷」。(直到2014年10月21日系所主管聯席會議上,校方才提出20頁的2104-2018年《中長程發展計畫草案》,其架構與先前的校務發展計畫差異不大,內容除了既有數據之外,只有精神標語。)值得注意的是,一O二學年度開始,GREEnS似乎脫離了整合全校研發能量的研發處(行政會議等研發處不再報告GREEnS為證),而由巢志成副校長主導,總辦公室只是處理例行行政流程。

 

   2013年9月26日湯校長在董事會議上報告,

在董事會的支持下,GREEnS計畫(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計畫)自101年08月01日起執行,現已進入第2年,各計畫均有不錯的表現,也都朝著三年後可以自給自足的目標努力。7月19日於臺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期末成果展。學校將持續發揚博雅教育精神,同時帶領大台中成為綠色發展基地和研究重鎮,也促使台灣成為全球綠色研發體系的楷模與典範,推動全球環境永續發展。

透過GREEnS計畫,校內老師們做出很多以往做不到的跨領域整合,也因為跨領域的整合而開始對外爭取到許多計畫,金額共計41,479,323元。以下簡單介紹幾個較大型計畫:

(一)101-103年度教育部「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A類計畫:「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學程推動課程。

(二)102年度教育部「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人才培育課程示範計畫。

(三)102-103年度營建署「彰化海岸生態環境調查監測計畫委託案」。

(四)102年度新竹林區管理處「火炎山生態教育館委託營運專業服務」。

 

  2014年4月14日湯校長在董事會議上報告,GREEnS進行得「極為順暢和成功」,深信「未來可以成為政府非常重要的智庫,甚至產生很好的永續策略,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湯校長舉例,

GREEnS跨領域計畫中,有一個關於高齡化社會與產業的方案,原本只是一個研究計畫,但現已拓展成一個跨領域的課程。此課程獲得教育部認定是臺灣跨科技人文整合的一個亮點課程,並列為全國推動的最好例子,同時也讓去年的跨科技人文整合課程在東海舉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綠色環保」的理念獲得一位善心老太太的認同,響應節能減碳,答應捐款2400萬元(分6年,一年400萬元 ),贊助校內的大型「電動巴士」,這是我們「綠色博雅」的魅力回響。

 

  5個月後,2014年9月26日湯校長在董事會議上總結GREEnS兩年的成果:

102學年度董事會挹注4000萬資金支持GREEnS計畫。GREEnS計畫執行已滿兩年,培養了東海以「低碳綠色循環型社會」為導向的跨領域研究、教學及服務的能量。102學年度KPI已超過全年目標值。在綠領人才培育方面:共開30門課程,38位研究生參與研究,其中8位已獲碩士學位。衍生出跨科際課程、創新創業、國家能源、碳資產管理、生態復育等計畫,成為政府及產業的智庫和夥伴;透過GREEnS計畫的跨領域整合而對外爭取到許多計畫,金額共計74,630,883元。

 

  湯校長在列舉10項「較具指標性的計畫」後,說:

103學年度為GREEnS計畫執行第三年,亦為學校承諾補助之最後一年。103學年度GREEnS計畫將致力於全方位策略聯盟合作研究與推廣,配合103-104年度校務發展計畫之規劃,籌建「永續創新研究中心」,整合現有校級中心、GREEnS計畫、育成中心及部分推廣部業務,並將「綠色」「永續」的概念納入其中,有效地推動並管理產官學合作研究、服務、育成計畫及教學支援。爭取成為全國頂尖研究中心,落實自主經營、學術卓越及服務社會的目標。

 

  看似GREEnS發展有成,三年後自給自足的目標有望達成,2015年4月29日行政會議上湯校長也說:

非常慶幸,東海近三年來推動的「GREEnS 研究計畫」(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計畫),軸心方向絕對符合「跨領域研究」之世界潮流;由本校教師團隊聚焦在「綠色永續」理念—環境保護、生態學、綠色管理及綠色創意與生活等主題所付出的努力,也充份契合東海核心發展特色,並且,透過計畫之執行,現階段已逐漸改變學術研究的文化,從以往較為個人的研究,擴展為「群體研究」乃至「跨領域研究」,進而產生了五個優秀研究團隊。特別感謝巢副校長辛勤帶領,促使這五個團隊發展出多項具體成果,足以對外爭取經費,未來,研究團隊要持續多項產學合作、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帶給東海更豐沛資源。

 

  但是,湯校長緊接著報告:

值得關注的是,當「GREEnS 研究計畫」原有一年研究經費4、5千萬元執行至今年7月底結束之後,如何能自給自足?以及如何讓「永續創新研究總中心」正式成立,成為東海面對「少子化」猶能開源發光發熱之重要命脈?在在皆需同仁向董事會表達,爭取正視支持落實。

  簡言之,經過三年,GREEnS無法自給自足。

 

  我們應該站在正面的立場上,肯定參與計畫的師生們的努力,以及眾人在專業領域累積的研究成果。此外,因為有了GREEnS,諸如長青社會、城市生態的研究都獲得大幅提升。最後,更應該肯定,GREEnS最大的價值是開啟了校內「跨領域」的整合研究與教學,許多老師以專業領域為基礎,開始學習跨領域的溝通與合作。然而,觀察GREEnS在校內諸會議上的報告,呈現幾個問題:

 

  第一、GREEnS何以無法自給自足?問題的關鍵必須回歸到各項研究計畫,必須要問,多少的成果是GREEnS所產出的?多少的成果是將既有的計畫掛勾在GREEnS上?如果按照湯校長在董事會做的總結報告,第一年爭取到4千多萬、第二年更爭取到7千多萬的計畫經費,如果我們的理解無誤,這就是說,GREEnS在第二年的經費已經高達1億多元(董事會4千萬加上「爭取到」的7千多萬),「爭取到」的經費已經大福超過董事會4千萬的補助。(第二年4千萬是董事會准予的預算案,應該不算「爭取到」的經費。即使7千多萬包括董事會的4千萬,也還有3千4百多萬,與補助金額相去不遠吧。)然而GREEnS仍無法自給自足,那麼,所謂「爭取到」的計畫經費,似乎與GREEnS的成果產出不相符合。事實上,GREEnS網站(http://research.thu.edu.tw/greens/)「研究成果」項下,全部空白;「活動花絮」的各項活動中,可以看出計畫相關的活動極為有限,而且只能看到許多相片,無法一窺內容。

 

  第二、GREEnS最早發端是結合“Culture”與“Nature”的理念,提出「全球環境及永續社會研究中心」,無論是教育部的「頂尖」或學術董事提出的「尖端」,透過數個總計畫,在跨領域的研究過程中,逐步尋找一個符合且提升東海研究能量的研究中心,是一O一至一O四學年度五年發展,亦即GREEnS的重要方向。姑且不論東海究竟具備多少的研發能量?是否具有競爭力?研究中心的定位何在?如何以GREEnS為軸心,涵蓋教學、研究、服務、產學及對外的推廣?(GREEnS討論之初,羅文聰學務長已提出相關問題。)我們必須體諒研究需要時間的累積,因此不必過度放大GREEnS,而僅需視作教學、研究、服務、產學及對推廣等五大面向中,GREEnS是研究方面最鮮明的旗幟,至於GREEnS能累積多少研究成果,或者能否作為東海發展的主軸,凡此都需要時間的觀察與調研。至少GREEnS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頂尖」或「尖端」研究中心,所有的研究能量會在此累積、提升,這是明確可期待的。但是,當一O二學年度GREEnS正式啟動,僅僅一個多學期後,研究中心已非GREEnS的必要條件。不僅如此,原本透過數個總計畫逐步凝聚出一個頂尖研究中心的構想,最後變成一個無法凸顯特色的巨大的「永續創新研究總中心」,而且這只是一個討論過程不得而知的冒然出現的名詞。原本研究中心是GREEnS實施三年的目標,是諸計畫粹練的精華,陡然間,所謂的「研究中心」變成未來式,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巨獸。為什麼GREEnS會出現這種轉變?或許在實施過程中有許多不為外人得知的問題,但至少可以知道一個簡單明確的原因,校長易代,政隨人改。

 

  第三、不僅GREEnS「研究中心」的構想被擴大成一個不知所云的「總中心」,校長易代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五年校務發展計畫,表面上是承繼上一個五年發展計畫,事實上是放大每一個面向,諸如將「綠色科學研究的重鎮」擴大為「綠色博雅學術重鎮」、「國際教育深化的環境」擴大為「國際深化全球連結」、「台灣城鄉發展的夥伴」擴大為「城鄉發展社會關懷」。殊值玩味的是,當放棄「人文科學均衡發展」而轉為「永續特色重點研究」後,缺乏人文的底蘊何來「博雅」?(附帶一提,原本的「博雅書院」被擴大為全校「博雅」後,如何做到?原本通識教育的地位何在?這又是另一個無限放大的難題。)簡單的說,GREEnS失去設置頂尖研究中心的特色後,其理念不斷膨脹,最終附屬於一個漫無邊際的「綠色」,加上模糊難明的「博雅」,兩者合構成為一個無限上綱的核心價值。什麼是「綠色」?什麼是「博雅」?成為東海人(甚至不止於東海人)共同的疑問。

 

  第四、核心價值不斷放大的過程中,東海的師生無所適從,即使參與GREEnS的老師們也只能專注於計畫研究,難以凝聚出GREEnS的共同價值與方向;GREEnS以外的老師更只能自行其事,毫無施力之處。雖然許多人仍不放棄理念,衝決網羅,在各項領域上仍可看見許多引人注目的成績,但似仍擺脫不了普遍行為的內卷化(involution),重複、停滯。為什麼?怎麼辦?問題還是老問題,癥結必然還是圍繞著東海的特色何在?競爭力何在?限制與突破何在?但是,我們不禁要問,當兩份《五年校務發展計畫》送交董事會的時候,董事長與董事們是否知道兩者的差異何在?如果問題扣緊在GREEnS上面,那麼,從經費、研究成果到目標的實施進度與內容是否有一套可供檢驗的標準?是否真的認清期末成果發表的意義、價值與具體方向?是否知道GREEnS的發展與原初構想的差異何在?是否知道頂尖研究中心的設置已成泡影?是否知道「綠色」已從具體的研究方向變成抽象的精神標語?是否知道「綠色博雅」只是一個無限上綱的想像?是否知道東海何去何從?董事會必須明白釐清上述問題是審議與監督的權責。

 

  耗時3年,歷兩任校長,總經費達1億3千萬,超過百名老師投入,最後,GREEnS落於副校長一人主導,「綠色」成為師生校友間一問三不知的笑話。我們必須問,GREEnS究竟該提交一份怎樣的總報告?當我們看不見這份言之有物的總成果,當「政隨人息」成為眾人共同的化約詮釋時,我們必須問,誰該負責? 更關鍵的問題是,無論如何董事會都難卸其責,但有哪一位董事關心呢? 我們更該痛心地質問,董事會為何允許東海的人力財力物力淪於草草了事、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