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hare with You 與您共享

AI 來了 (II)

八月 1 , 2016  

March of the machines_ok歷史告訴我們有關人工智慧的未來 — 還有社會應如何反應

 

  專家們警告說 “機器替代人工” 會使人口過剩,他們擔心 “這超級力量的發現比我們知道如何正確運用它來得早”。 這種擔心今日以另一種語言表示 — 人工智慧 (AI) 的進展會毀滅千百萬個工作,而且會對人類帶來電影 “終結者” 式的威脅。 但這些言語事實上是兩百年前評論機械化和蒸氣力量的用語。 那個時期,對於機器威脅的爭論被稱為 “械器問題”。 今天相似的爭辯又開始了!

 

  經歷好幾次的假出場後,人工智慧在過去幾年有了非凡的進步 — 多歸功於一種多才多藝的技術,稱為 “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的出現。 模擬腦神經網絡的設計; 給它足夠的資料,機器可以被訓練去做許多工作。 它們是Google搜尋引擎和Facebook自動相片標籤背後的推手; 也是Apple語音助理、Amazon購物指南和Tesla自駕車的腦袋。 但這些快速的進步同時也帶來安全及工作流失的關切。 Stephen Hawking (天文物理學家霍金斯)、Elon Musk (Tesla創始人慕斯克) 和一些有識之士擔憂AI有朝一日會不會失控,演變出科幻小說中人與機器衝突的情節。 其他人則憂慮AI會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 — 取代原來由人才能做的識別性工作。 過了兩百年後,機器問題又回來了; 極需答案!

 

 

機器問題和答案

 

 

  最令人驚恐的情景莫過於,像無數科幻小說一樣,一個調皮搗蛋的機器人 (AI) 學壞了; 成為現代版的Frankenstein*註一。  雖然AI系統的進步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們通常只能執行一些特定的工作; 目前還看不到一些通用型、而且能比創造它們的人類更聰明的機器人。  現在就擔心這些機器人會統馭人類就像還沒登上火星前就開始擔心火星上的地球移民人口會過多一樣多慮。  比較貼切的機器問題是 — AI 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上述的擔心有其歷史淵源,1960年代當公司開始使用電腦和機械人時曾引發了所謂 “科技失業” 的恐慌。   80年代當PC降臨到每張辦公桌時也有類似的驚嚇;每次看來大規模、取代技術工人的自動化就即將發生似的。

 

  但每一次科技最終都創造了 (比被它取代的) 更多的工作。  某項工作的自動化帶動了其相關工作的額外人力需求; 而這些相關工作都還無法自動化。  舉例來說,ATM,取代了銀行出納員,卻可以使銀行更便宜地設立新的分行 — 造就了新的行銷和客服的新增職位。  同樣地,電子商務 (e-commerce) 也讓整體零售業的聘雇人數增加,就像PC進入辦公室一樣,AI的到來也不至於直接取代人力; 反而會需要原有人員學習新技能以便輔助 / 配合新科技的運用。  雖說有一篇知名的論文主張在未來10到20年間有47%的美國工作面臨自動化的淘汰,但其他的研究卻認為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作會真正的消失。

 

  儘管短期工作的喪失,長期會被新生工作所彌補,但19世紀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過程可以是很創痛的,經濟要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呆滯才起飛; 薪資的成長,也是在好幾十年後才得以發生。  歐洲迅速的工業化 (人口大量從農村移到工廠) 也帶來了社會動盪; 歐洲各國花了一個世紀才以教育和福利制度找出答案。

 

  這一次轉型應該會迅速許多,因為科技的傳播會比兩百年前快很多,收入的不均已經在擴大,因為高端技術工作者享受科技所帶來好處會不成比例地高過其他人。 這對雇主和政府決策者帶來兩個挑戰: 如何幫助現有的工人學習新技能,和如何準備未來世代面對職場上的AI。

 

一個聰明的反應

 

  隨著科技改變,職業技能也需跟著調整。  這意味著教育和職訓得有充分的彈性以便快速及有效地培育新技能。  這也會使終生學習和在職訓練特別重要,並且廣泛應用網上學習和類似電玩遊戲般的模擬訓練。  AI在此也可以幫得上忙: 可以個人化 (以電腦為基礎的) 學習,及可以了解工人在新舊技術上的知識差距因而找出重新訓練的契機。

 

  社交和角色扮演的能力也將益形重要。  當工作可以消失,科技來來去去,人們職業生涯更長時,社交 (和調適) 能力便是一個基礎。  它們給人類一個優勢,幫助人們去做一些需要同理心及與人互動的工作 — 這是機器所沒有的屬性。

 

  還有,福利制度也得更新,以便使工人在失業及學習新技能期間生活得以平順。  一個當今被稱為萬能丹的點子就是支付每一個人一個 “基本薪資”— 不管他當下的就業情況如何。  但這種作法不盡合理; 除非有非常強烈的證據顯示這次的科技革命跟以往不同,真的侵蝕了大量人力需求。  反而,各國應該學習丹麥的 “彈性雇傭” 制度; 就是讓公司很容易的聘用和解雇其員工,但公司在員工換新工作前或重新職訓時繼續照顧他們的生活。  此外,員工的福利、養老金和健保的依存則應該跟隨每一個工人走,而不是跟著雇主 (像今天很多情形一樣)。

 

  儘管科技跨步前來,我們卻看不到工業時代所建制的教育制度及社會福利制度有任何改進 (現代化和彈性) 的跡象。  為政者需要開始行動,他們如果拖得越久,將來國家對社福的負擔就越重。  John Stuart Mill*註二在1840年代寫道: 對於一個立法者而言,沒有一件事,比照顧因科技衝擊而家計受損人們的生活,更正當合法了。  兩百年前蒸汽機的年代如此; 人工智慧的年代也是如此!

 

DDS編輯小組  2016,07-22

 

(譯自《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首篇,2016年6月25日。)

 


 

註一: 1818年Mary Shelly小說《科學怪人》,又譯作《弗蘭肯斯坦》; 一年輕醫生手創之怪物,後毀了它的創造者。

 

註二: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19世紀影響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