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10月4日,20:40-22:30
地點:東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室
整理:張運宗
健康與長照管理學位學程
面對少子化的大環境變動,有別於許多校系走小而美路線的調整方向,管院規劃從不同面向來擴充,在學術單位方面至少有三個面向的機會。
第一個面向是健康與長照管理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學程。健康與長照的項目其實得利於臺中榮總(中榮)積極推動的機緣,今年初校方與中榮、中彰榮家(榮民之家)、彰化榮家簽署高齡醫療、照護及教學研究合作備忘錄之後,共同投入資源,由東海提供師資團隊,中榮和榮家提供教學與實習場域,開始規劃長期照顧服務產業的人才培育,因此,管院規劃於106學年度增設「健康與長照管理學士後學位學程」,已於今年6月13日董事會審議通過。
失能失智照護的社會需求相當大,但醫護學校提供的是護理人員,而這一塊範疇還有許多人力不足層面,例如,輔具、用具、玩具,還有非護理的輔導服務平台,以及金融業等各行各業的連結,凡此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管院會與創意學院、社科學院、法學院、工學院等教學單位密切合作,朝非技職體系、非護理的人才培育的面向擴充。
健康與長照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學程如果運作成功,這個計畫還包括碩士學位學程。由於這個教學領域在非技職學校裡只有東海在做,沒有經驗軌跡可循,需要許多的學習,從實務經驗、實習場域到就業,鄰近的中榮和榮家知道市場所在,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管道。中榮也看重東海作為一所完全學校與幽美校園的特色,更積極希望東海能創辦學校衍生企業(校企)。同時,現在教育部規劃的高等教育創新轉型中,大學推動衍生企業納入重要的項目之一。因此,如何不傷害學校的形象,東海豐富的資源能得到充分的運用,創造學校與校企雙贏的局面,也能提供校友、老師家中長者妥善的照顧,我想,這是推動校企很重要的面向。
校企的準備與推動
學校可以教人如何經營管理,當然應該也可以自己做,更況還有許多老師很樂意投入,當然我們必須尊重校方的決定。目前校方對於衍生企業著力點該放哪裡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最終決定為何,長照、日照、養生村,我們都有能力配合,而且我們必須持續規劃推動往前走。
健康長照作為校企的努力有很多步驟同時在進行。教務處一直希望各院系在設計課程時能注意到創新、創意、創業,這三個不同面向的課程在工院、創院、管院各有擅場,所以一直以來三個院透過學程相互合作,讓學生能接觸到不同科系的不同課程。同時這三個學院也和中榮、榮家進行多種合作,提供協助改善安養照護環境。藉由這些長期合作的經驗積累,除了前面說過的「健康與長照管理學士後學位學程」之外,如詹家昌副校長帶領的「創新服務系統研究中心」,作為校內外跨領域資源整合的中介樞紐與兩岸合作的窗口,目前的研究重點就在健康長照。這個中心的成員、課程教授,或是中榮、榮家開辦的論壇都是跨院合作。
管院的首要任務是整合,然後以了解社會需求為中心意旨,在需求之下建立架構,不同院系各個老師的專長就成為這個架構的特色。管院的好處就是擁有domain knowledge,能做出一個類似社會企業架構來運作,在社會需求的引領下,納入一個一個的project。例如,財金可以協助信託架構的建立,這對失智者是很重要的一環。
在這當中,社會企業的力量很重要。除了需求面之外,另一塊就是供給面,台灣的供給面很強,需要什麼就能量身定做。無論財務規劃服務,或是量身定做產品,我們都有信心做出有效架構。
資產活化為永續資產
資金來源是學校衍生企業成敗關鍵的一環。過去東海的風險意識較高,面對大筆資金投入的進度較慢,如何在現況中尋求突破,這也是管院必須努力的地方。
財顧有個說法,定存是長期的地雷,定存是保值能力最差的,因此好大學的財務必須善用「投資組合」規劃。全美國校產基金報酬率居冠的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很早以前就想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如果錢都放在定存,最短30年、最多80年後就沒有人知道耶魯了,所以二次大戰前就改變政策,善用「投資組合」。美國可大可久的學校都是如此,不一定有高手操作,但一定要靈活多元。這幾年通貨緊縮環境下定存是可以接受的投資,再過幾年回到經濟學家視為正常的物價上漲階段,東海就要很小心這方面的問題。我們有非常豐富的資產,擱置不用,價值沒有被開發或有浪費,所以我非常贊成活化成為永續的資產。
大家常常爭論BOT的優劣,在管院的思維邏輯中,我們並不討厭BOT,但配套措施要做得好。若干政府BOT案做不好是配套不夠好,驗收能力不強,或者防弊機制不強,把問題完全歸諸BOT有失公允。所以除了校友願意投資、捐款之外,BOT也不是壞事。
東海優美的校園空間、絕佳的地理位置、完全學校的教育特色,若要發展校企有很多潛在的機會。過去有很多的討論,觀光旅館如果不適合,運動休閒中心搭配養生村也是不錯的選擇。最近體育室希望管院提供幾間教室充分利用進行一些微訓練(micro training),正好早先有校友願意捐助體育健身設施,再加上地點離校門近,可以結合其他相關運動休閒設備,雖然還不能規劃成為校企,但至少可以先形成一個完整的健身休閒中心。我覺得這種活化空間、設備的生活機能值得考量,畢竟對外可以開放收費使用,對內可以成為學生聯絡感情的生活場域。
英語相關的MBA
管院在學術單位的第二個擴充面向是增設英語相關的IMBA (International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學位班。早在教育部南進政策之前,東海就已努力經營東南亞,而國際處與高教授等和大馬、印尼的關係不錯;教育部南進政策開放後,各大學一窩蜂擁向少數幾個標的,我們反而擔心會造成過度擁擠的現象。過去東海在馬來西亞、印尼大多是各院單打獨鬥,現在國際處也開始握有大兵團談合作機制。最近法律學院才希望能和管院合作一起南進服務。如果以東南亞學生做目標導向,我們必須考量到他們的英語比中文好,所以有了開設英語相關的IMBA的想法。
今年初與國際長、副教務長、高少凡教授訪問大馬時發現,當地部分華人學校沒有碩士班,不同科系又有不同的需求。東海開設英語MBA不是搶學生,而是互惠合作,所以彼此的意願相當高,很快地就簽訂各種合約。從這個方向出發,我們就必須開設足夠的英語課程以及英語授課的師資。長遠來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吸收其他地區更多的學生,例如,泰國開放大量老師出國進修碩博士,如果我們準備充足,就能夠開設高學費的IMBA。
我們現在先建立起老師英語授課的平台,管理學院安排大家一起吃早餐,討論英語授課的心得,了解彼此的需求。學校也提供相當好的選擇,送老師到馬來西亞相當知名的拉曼大學(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交換一學期的英語授課,回來後,就直接將該門課以英語授課。這不僅對未來英語相關的IMBA做準備,現在開始就能讓初到東海的外籍生可以不必承受入學即須面對完全中文課程的壓力,而能一步步提升自身的華文能力。
從提升學生能力的角度來看,我們討論的英語授課不僅是商用英語而已,現在商業環境已經大幅改變,愈來愈自動化,英語授課的內容必須更聰明。
但擴充必須很小心,因為管院的生師比高。老師們很努力,即使已經高鐘點了,仍願儘量配合政策上課,但長遠來看,我們仍希望能透過EMBA、IMBA的收入盈餘增聘老師,減輕超鐘點壓力,提升品質。
EMBA的新發展
管院在學術單位的第三個擴充面向是擴張東海的華語高階經理課程教學。長期以來,管院和大陸的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武漢大學保有密切的關係,他們的EMBA學生每學期會來東海上一門課,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甚至EMBA畢業後每年有三個活動,分別在東海、中山、第三地上課。
我們希望能讓就讀東海姊妹校大陸的學生也能來東海上一些課程。[抱歉, 目前在打仗, 部份文字還得先保密]三地合作模式得助於良好的機緣,副教務長周瑛琪教授幫了很多忙,她與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牽線,這是一間非常好的大學,過去因為辦學夠強,反而未感覺到國際化急迫性,現在開始願意推展國際化。有了這個機緣,我們就能夠吸收、教育多項區塊的學生。東海與幾所好大學合作的利基之一是EMBA有相當優良的學生素質,去年10月《Cheers》依據《天下》3000大企業進行調查「經理人最想就讀EMBA」,東海是私校第一。
符合社會需求的系所調整
私立大學入學學生素質會受到少子化顯著影響。臺灣學生與英美學生不一樣,會在選科系時問說,你告訴我每一條路都能走,怎麼不乾脆明確告訴我這系是走哪一條路?因此許多基礎科系就會有選填學生較少問題。少子化影響下課程難易度也成為考生主要考量,甚至一旦被界定為有多門難修課程的系,就比較難招到學生,而形成惡性循環。
近幾年的招生中,國立大學的自然組已經佔許多名額,本院生源屬於二類組的是統計系自然組,但這也是一個轉機。
我們常常問新生、家長的選系印象,例如覺得管院那個系數學用的最多?大部分會回答「會計」,其實會計系用最多的是加減乘除,「財金」才真正用到數學。所以系所改名有時是不得已,因為必須考量到學生們的普遍印象。
面對大環境的改變,可能類似統計系的自然組、社會組的傳統分類方式必須依據社會需求進行調整。過去統計較主打生統,現在可能朝往大數據決策科學發展;或許可以考慮在系或是組的名稱作調動以減輕學子和家長的疑慮,課程上也得進行部分調整。當然,從因應大環境變化角度來看,即使招生表現一直不錯的管理學院系所,也要開始思考該如何調整。
教學與研究的差異與誘因機制的需要
在討論學校教育和社會連結之前,必須認識各院系各有差異的客觀環境。對於管院老師的養成、評估、期許,我很重視教學,一個好老師應該全力以赴地愛學生。但臺灣的教育環境下,老師部分的資源來自於科技部,而資源配置的標準是期刊論文發表,這本來不是問題,但臺灣非常重視國際期刊,即使同等級的投稿難度,國際期刊或是企業研究就會比具實用性臺灣期刊或是本土研究論文評價高一點點。這會引導教師投稿偏向國外期刊。
教學與研究的綜效在管院比其他學院不明顯許多,例如工學院可以跟本土企業合作,兼顧教學與研究,還能取得崇高的學術與社會地位;醫科可能一個臨床就是一篇論文,論文累積速度相當快。凡此種種,管院則很難。以我自身為例,我的研究和教學南轅北轍,教學必須獨立準備。現有各校誘因機制卻也不利於引導老師全心投入教學。臺大聘老師時,固然若干研究不錯但教學不行的人會被刷下來;但相對的,教學不錯,但論文發表不符標準的人也很難留長久。
我們其實很擔心,國內普遍有年輕老師以升等為核心,教學放其次的現象。我們很鼓勵教學升等,但教學很難出現評量分數差異化,但是論文短少是斬釘截鐵,所以這是誘因機制設計的一大難題。其實教育部也讓各校自審,但各校最終在量尺比例上,研究仍是最大宗,而形成一種累世包袱。管院因為研究與教學重心不太一樣,更易脫節。如果是國外頂尖大學的量尺,他的思維、客體、命題、需求、社會重心和臺灣大不相同,所以一些國際熱門的課題其實離我們相當遙遠。
我們試想,如果老師圖方便,把研究直接帶入教學,很多內容是難以消化的;如果花費過多精力投入本土企業互動,那麼學術地位不會太高。所以管院老師如果做許多社會或企業服務,勢必會擔心升等或學術地位的問題。教師須面對一嚴重的問題:7年不升等就必須離開,這是生存問題;這並非東海的問題,而是全臺灣各大學的普遍現象。以教授出任獨立董事為例,臺大比例最高,而且將近一半出自管院,即使如此,也不到管院教授的三分之一。可見國內商管學院和外部企業間的連結仍不夠強。
社會接軌的大方向
環境變化很快,老師必須能了解社會需求,掌握社會脈動,從而某些範疇的教學內容必須改變。或許長期來看傳統的一套方法有其優點,但剛開始的入門必須好用,學生要容易上手,老師要會教這些能讓學生適應、解決社會需求的課程。例如將來發展出無人銀行,就會有不同以往的人力需求,機器人之外,為什麼需要人?這就是必教師須引導學生如何面臨挑戰。
現階段在教育和社會產生連結的發展中,院能做的有限,但可以利用規模經濟,引導方向。目前至少有兩條路。一是東海EMBA規模龐大,週間組、週末組、財金組、會計組、CEO組,一年100多人,這是社會連結的良好養成環境。我們將資深教授在EMBA的授課上限定為一學年6學分,也鼓勵年輕老師能多投入EMBA,直接面對企業及社會人士,透過教學也可找到研究靈感,而畢竟研究還是要依靠期刊論文,倘若壓力太大,可以安排幾位教授co-teach EMBA課程,降低授課壓力。
二是透過籌設IMBA,以早餐會的型態,交換英語授課經驗,了解年輕老師的需求。三是借著力於榮總、榮家、養護中心的協助,建立健康長照的論壇,讓老師了解真實的社會需求。
學生與社會接軌在管院各系做得很好,例如,會計系的學生在學期間就直接送到事務所實習、國貿系跟數家外面企業聯繫、資管一向以企業連結自豪。目前東海也鼓勵學生實習,管院大四有9學分實習課,這與技職體系不同,是更精密搭配為各系教學的一環。此外,各科系間也開始進行跨系所連結,舉例而言,財金和資管所作密切連結,可因應未來的銀行會和現在截然不同情境,因此財金會朝往FinTech發展。國貿和企管除了與外系所以協定作連結,這兩個系俗稱「小管院」,透過創新課程而與外界產生許多互動。
東海對老師的學術有高度的自由與尊重,更有豐厚的資源,對資源所帶來效益能有憧憬絕對是好事。無論學術單位的擴充、學校衍生企業的建構,或是因應社會需求的課程發展,管院都有足夠的能力持續服務全校師生,推動前進。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