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S秉「For a Better Tunghai」而成立,捐助校務發展之所需不遺餘力,其中更以設備經費為大宗,期盼有裨於師生教學與研究之提升。私立大學之設備無法與國立大學相比擬,這是不言可諭,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審慎考量,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最大的效益。
論設備,最顯著的標的就是共同貴重儀器中心,東海早於1989年設立,期能「於產業、學術之間,架構貴重儀器代測的服務平臺」。粗略的估算,近10年左右,添購設備經費超過9千萬元,如果估算無誤,學校專案、設備、配合款等應超過5成、教育部校務發展計畫補助款約2成、以科技部為主的外部資源約3成,其中產業的贊助微乎其微,遠不及DDS捐助。簡單的平均計算,1年包含維修在內的支出經費超過1千萬元;但是,105學年度收入僅28萬多元。
問題何在?經過長期的觀察與探詢,任何人都會肯定尖端的研究與產業之間須要貴重儀器,但共同的疑問是,資源分配是否公允?添置儀器必然是某項研究之必需,儀器轉放貴儀中心必然是有助全校之使用,但是否評估過各系所之需求?是否重複購置?否則必然還是限定於某特定之研究。當特定的研究轉向時,如何活化資源,避免閒置浪費?儀器進入貴儀中心後,特別是在教學上,是否真正的開放善用?前述支出與收入的估算反映出,產學合作能否落實推動?
或言,既為「貴儀」,就難以「教學」為主,不僅一般教學內容無須使用,如果過度或不當使用,儀器耗損難以估算。此論得當,問題的最終核心當在東海的定位問題,究竟是「教學型」?抑或「研究型」?以目前發展趨勢言,大學部「教學」必是重中之重。東海定位並非此處討論重點,而是藉此引問:「貴儀」存在的意義何在?大學不能沒有「研究」,也不能沒有「產學合作」,因此也不能沒有貴重儀器。既然如此,「研究」、「產學」就是問題的關鍵了。
某老師為了某研究計畫而申請購置貴重儀器,他就被認定為該儀器管理員,這並不代表老師、學生或助理是否能夠操作,但至少知道該儀器由誰負責,而貴儀中心也給予老師免費,或以非常低廉的費用使用的權利。但是,如果不是儀器管理員的老師要使用該儀器呢?只要認識儀器管理員的老師往往也能隨意使用貴儀。若說東海重視人情關係,因此老師間相互照應,無可厚非,這也算是有個說辭。畢竟,這套辦法之所以鬆散的重點不在於收費多寡,主要的考量自然著重於協助、提升老師的研究水準。不過,不可諱言,這是一個收費標準上的漏洞。
研究之外,如果在外面接案子呢?以校方言,「產學」是名正言順的管道,由學校出面與廠商簽約,經費、儀器皆由學校管理,而老師仍是該產學所需儀器的管理員,享有極優惠的使用權利。問題是,貴儀中心無法紀錄老師在這一件產學案中用了多少儀器經費,只能估算學校的管理費,而管理費的歸屬是學校,並非貴儀中心的業績。兩者之間雖然存在著模糊不清的界限,但鄉愿的說法:反正都是學校的財產。
除了「產學」之外,如果老師與熟識的公司廠商私下達成合作協議,也就無須向學校報帳,經費直接進入老師戶頭。這種情形自然不算「產學」,但研究產出所需的儀器呢?必然是用學校的儀器,而該老師又是該儀器的管理員。因此,學校無從知道此筆私下合作,貴儀中心也無從收費。簡單說,學校或貴儀中心皆無法管理。
不願進「產學」的案子,其問題就無法小覷了。為什麼不願進「產學」?既可省去管理費的抽成,又可免除繁瑣的行政流程,當是主因。(從中獲利也有可能,但仍然要支付研究相關的成本費用,計算方式或許與產學案差別不大,暫可姑置不論。) 但老師也有損失,因為這種案子也不能報升等獎勵的「產學」部分。「產學」管理費能否降低?或者部分降低?或許是增加進入「產學」的誘因;這涉及產學合作管理辦法,此處不做深論。
從老師的研究到產學合作案,再到非「產學」的合作案,不難看出,貴儀中心的收費集中在「儀器管理員」,而老師的收費標準是從免費到極低。那麼,將討論拉回到「架構貴重儀器代測的服務平臺」,目前「代測」所擬的收費標準幾乎都低於行情。為什麼?難道東海的貴儀較差?研究較差?技術較差?或是東海能取得較低廉的維修、器材?問題應該不會在此。東海周遭榮總、中科、工業區環繞,「可以提供廠商更快、更及時的服務」被貴儀中心視作優於中興大學之利基,(參見,共同貴重儀器中心網站,http://thtech.thu.edu.tw/) 然而極低的廠商贊助、平均1年不到30萬元的收入,似乎成為一大諷刺。應該合理的相信,東海在服務周遭廠商上具備競爭優勢,每年「代測」收入應該遠遠超過30萬元。
訂定合理的管理辦法必為當務之急,必須訂立一套有效的辦法,讓老師有所依循,而願意確實記錄每一台儀器的使用狀況以為建立制度之標準。因此盤點目前13台貴重儀器的使用情形,當是第一步。
第二,姑且不論大廠,一般廠商外包送件,除了品質、能力之外,關鍵在於時間,快速服務而能合理收費才是吸引留住客戶的關鍵所在。因此,依照儀器屬性訂立不同的收費標準,沒有理由低於,或高於行情,更不可能免費。
第三,儀器管理員的老師、其他須要使用該儀器的老師是否訂立不同的收費標準?如何管理?即使優惠也應有一明確的辦法。
第四,或言,貴重儀器反映大學辦學目標與理念之價值不僅僅在支出和收入的數字上。誠哉斯言!我們應當高度肯定老師藉由貴儀而對研究、教學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必須盤點各儀器相關研究的成果,乃能與年度收入併舉,以得貴儀之成效全貌,並可較為完整地了解產學合作的成果。
第五,儀器若按屬性分類較能確立權責劃分,便於管理。目前貴儀中心僅只1位專職行政人員,若能再增加1位專職,就能進行日常養護、參與操作。如此,儀器的主導權就會回到貴儀中心。
若以目前1年不足30萬的收入,聘用1位專職已屬不易,何談增加員額!試想,儀器並非只是老師操作,而有參與計畫的研究生操作。研究生的流動率過高,從培養訓練到上線操作,充滿許多不安定的因素,日常養護難以完善,遑論對外爭取「代測」案件。但是,貴儀中心能夠要求專職人員積極對外爭取案件,一旦達到業績標準,按比例給予獎金,以增加貴儀中心的績效。
我們相信,以東海的地利之便,老師的研究水平,貴儀中心絕對有競爭優勢,只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積極對外拓展的雄心壯志,不汲汲於眼前,而能放眼中長程發展,在中部,貴儀中心「於產業、學術之間,架構貴重儀器代測的服務平臺」當能佔有一席重要之地。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