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詹家昌談校企和資產活化

八月 1 , 2017  

東海大學副校長

時間:2017年6月22日,13:30-15:00

地點:東海大學副校長室

整理:張運宗

 

面對問題

 

  東海擁有豐富的資源與資產,但過於分散與未積極開發,過去也都一直被大家討論與期待,但面對未來高教的競爭所需的財源,如何積極利用、活化是一個很重要且必須面對的課題。除了必須要改變觀念與作法外,確立專責單位且有計畫的積極規劃是一個必須的步驟。當大家更深入瞭解高教現況與未來所面臨的挑戰,相信就會更有共識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近年來,學校正積極推動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任何計劃都必須編列預算,故財務規劃是未來的執行重點,財務規劃所面臨的的課題就是開源與節流。在開源方面,籌設校企 (學校衍生企業)、校產開發等都是未來必須積極推動的方針。大家都知道少子化的問題,也多少瞭解沒有面對問題將會出現缺口,然而知道問題則必須面對與解決問題,其中有效的財務規劃將是關鍵。但投資須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效益,眼看未來少子化的衝擊即將來臨,對東海來說,如何多元開拓財源其實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不論校內外,許多人關心東海的未來,也願意協助東海的發展,甚至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然而許多想法都會在預算前止步,殊為可惜。當學校建立永續財源,即可透過校內單位研發的執行與加值,形成正向回饋,繼續將餅做大,為來的成果可期。任何偉大的學校除了理念之外,財務是不可缺乏的元素,健全本校的財務,就從校企經營與校產開發開始!

 

在品牌和市場的基礎上建立完善機制

 

  學校配合教育部的政策,通過一份《東海大學衍生企業管理辦法》,這已經創造很好的機會,有了法源依據後,接下來就是積極推動。東海現在才開始起步,大家可能擔心會很難做,但若從企業經營的立場來看,東海並非從零開始,一般企業面對最大問題就是品牌、市場的經營,「東海」加上龐大的「校友」,有著亮眼的品牌和市場。所以東海要推動校企並不難,但怎麼做?

 

  第一,以技轉建立產學合作的模式。可由各系所提供技轉,也可以由校外技轉進來,不僅學校可以研發技轉校企,也可以由校友捐技術進到學校成立校企,此過去在其他學校已經有成功的案例,甚至也有校企以經轉而上市櫃。目前許多校友表達意願提供技術與學校合作。募款雖然重要,但由校友提供技術與校內合作,共創共贏,促進產學,創造永續價值,相信會更有意義。

 

  第二,從研究到市場。各系所教學研究不能止於學術、理論,必須回歸市場所需,走出大度山,注意市場動態,擴大與企業互動的層面,爭取任何合作機會。回憶過去企業講座年代,東海大學在中部企業界一直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恢復往年的產學關係,讓更多人協助與參與校企的經營,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方向。或許許多人認為東海沒有相關科系,已經沒有產學優勢,然而目前經營的觀念已經轉向到平台的概念,平台沒有包袱,影響層面更大,我們不一定要相關科系,因為我們有相關企業的協助,不要被環境所侷限而限制了成長機會。如同目前本校發展社會永續─高齡議題,雖然我們沒有醫學相關科系,但是我們得到榮總與澄清的加入,未來透過建構平台連結供給、需求和外部資源,相信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用。

 

  第三,建立完善的機制。東海要有愈來愈多的校企,就須讓研究、規劃、執行、獲利、回饋形成正向循環。例如農學院有許多研發成果,然若能將其化為市場價值,且能夠將部分資金回饋到系所再研發,則定能提升該系的研發潛能且確認與市場同步甚至超前。目前學校正在啟動這個機制,未來執行上可能還有許多改善空間,各校皆然,誰克服了困難,誰就是典範。

 

  第四,院系須能自立自強。在私校財務經營日益困難之際院系的發展不能完全依賴學校挹注,也要善用自身的優勢參與校企發展,尤其有誘因就會促成院系的凝聚向心力,朝往共同目標,一起協助院系的發展。尤其目前產學互動與市場導向的觀念不斷衝擊各大學,各單位或許也可趁此機會,思考與定位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五,跨領域合作。校企除了可以為系所帶來資金外,其實也是促成跨領域合作機會,尤其在市場導向下的跨領域,將會更紮實與效率。其實本校各校各院系都有其優勢,整合的力量不可忽視,學校也會盡所有力量來協助與促成。

 

  校企除了可以在資金的考量外,亦有許多額外價值,如可以藉此增加校友的合作與聯繫,亦可協助學生創業與實習機會,與校內創新教育連結等。由於目前還在起步,相信只要未來有一些成功範例,將更能激起風氣,影響層面也將更廣泛。

 

校企的意義:跨領域合作

 

  在中長期計畫中,已經訂出明確目標,未來1年規劃再成立一個校企。若要有效的達到目標,首先,我們要盤點與評估教學單位的研究能量的市場性;研究是否有價值必須交由市場認定,何況許多領域裡市場跑得比學術還快。其次,我們要促成不同單位的跨領域合作,更要鼓勵各單位及師生投入,最後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能在最短時間完成一個成功案例,振奮士氣,帶動風氣。由於對學校而言,這也是第一次嘗試,難免會有制度與誘因不足之處,未來行政單位一定要盡力配合,儘快讓制度上軌道。

 

  以農學院為例,提出智慧農牧場的構想已經很多年,然而全面投資,金額龐大,但學校預算有限,難以全面支持,未來執行也遙遙無期,若因此而延宕或放棄,殊為可惜。其實企業投資也不見得是一步到位,循序漸進不僅可以控制風險,更可累積經驗。經過與農學院討論發現具市場性的商品也近20種,東海過去也一直缺乏特色品,校友或陸生也沒有校內可代表性的伴手禮,因此不妨先選一個特色商品發展起來,同時亦將整合相關學院,例如工學院、管理學院與創藝學院都將直接與此相關,若能將此經營團隊加以整合,相信又是一次試煉跨領域合作的實力與經驗。當然這就是一個發展校企很好的機會,其實資金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是我們各方有沒有發展的決心。

 

  當然投資必須經過縝密的規劃與高度,才能衍生許多可能的價值,若有疏漏,則可能會失去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農學院的投資若僅定位在特色商品上,難免過於侷限,也沒有實現農學院智慧農場的目標。事實上,特色商品即是要為智慧農場鋪路,尤其以特色商品的盈餘推動農牧場成為智慧與觀光示範場域。看起來,這是理想,或稱夢想,但我對東海的人才與資源非常有信心,只要有決心的團結一致,夢想也會實現。

 

  然這個理想還沒有到此結束,企業的投資也不能根據眼前資源而畫地自限。校企的觀念也沒有一定必須在校內經營,以此觀念衍生的商機可說無限,我們應該與外圍相關商品合作,發展一個智慧農場的生態系統,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農學院很多校友從事豬、雞、牛、蔬菜等相關產業,且許多校友都是業經營有成,都非常可能成為外圍的合作組織與單位,形成一個智慧農場生態系統;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農業的定義相當廣泛,也就更有想像的空間。這段時間,我利用許多機會與許多校友討論此觀點,許多校友已經表達高度的合作意願,並希望能夠趕快將構想落實。

 

  此構想不僅能納入各個科系校友、EMBA從事的農牧餐飲相關行業,同時也能跨領域整合創藝學院的設計與包裝、管理學院的行銷與經營管理、工學院的技術與生產。以「東海」為平台,讓校內院系及校外企業產生真正的跨領域合作,這就是學校衍生企業的發展,也是發揮校企最高的價值。

 

  對於各系所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除了能夠將研發落實在市場並接受檢驗外,最重要的事校企在盈餘上,亦有回饋各系所的設計。對於農學院而言,將能因為這個回饋而能強化研發的正向循環,相信這個價值才是校企的重要目的之一。以學校而言,相信各院皆有其發展的能量,若能整合並跨域合作,定能有其優勢,校企也能蓬勃發展,對於學校的中長期發展絕對有利。

 

資產活化的內容

 

  資產活化就是幫東海找出路,尤其面對少子化危機,資產活化絕對要扮演重要角色。過去在此方面的進展較慢,主因資產開發的確遇到許多困難,如土地持分人複雜,開發方向多頭馬車,財務有輸不得的壓力等。如同先前所言,必須積極面對問題,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因此,在行政組織上必須針對資產活化設置相關委員會,蒐集相關資訊並定期開會檢討修正,務必提出專業有效的建議並積極落實。學校已經將此方向納入中長期發展計畫,並列入定期績效考核的對象,期待下一個年度會有具體的進度,並可納入正常軌道前進。

 

  資產活化的廣義內容,應該包括目前舊有資產的效率化與新資產的投資開發。有關舊有資產效率化,即檢視目前校內各收益單位是否具有提昇效率的可能,不管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部分,是否具有改善空間;新資產的投資開發方面,有三個步驟要進行,首先是盤點目前可供開發的資產或土地,此將參考AECOM公司之規劃內容;其次,策略性透過有效分割而整合可供開發土地,尤其校內部分土地具有較為複雜的持分,土地的整合完善與否將影響未來的開發效率;最後,則必須對整體的開發內容定調,忌諱土地分區開發而沒有整體的規劃與特色。由於校產開發所牽連的問題廣泛,所涉專業也非常多,然必須抽絲剝繭的由簡入難,才能早日看到開發成果。

 

  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綜合體育館的設置問題,除了「區位」的選擇外,「內容」更是需要集合各方智慧決定。「區位」未來將在AECOM評估後決定,至於內容則會權衡量學生的需要與體育館的特色而成。學校針對綜合體育館設置委員會,將針對未來內容進行討論,相信未來在「區位」與「內容」議題並行進行下,綜合體育館的興建應該會有進一步的進展。

 

大學的社會責任─青銀共創、樂齡樂活

 

  為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連結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培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大學生,教育部自106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引導夥伴學校師生組成計畫與執行團隊,在區域發展上扮演關鍵的地方智庫角色,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解決問題,透過在地優勢分工合作,協助區域整合,帶動中小企業及社區文化的創新發展;藉由學習的過程,也讓大學生感受到「被社區需要」,凝聚對區域發展的認同。針對這個計畫,學校多次會議決定將高齡與政府長照列為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台灣未來具有非常顯著的人口老化問題,雖然政府相當積極推動長照政策,然而由於基礎相當薄弱,所需投入資源相當龐大,如何結合各方資源協助與補足政府在政策推動上可能發生失靈的困境,應是未來社會必須予以正視的問題。臺灣普遍的問題是65歲退休以後不知道如何安頓生活、建立社群。因此真正要能減輕政府長照負擔,則必須讓65歲以上的人延長活動,能更健康、快樂的生活。所以東海將選擇西屯區為實踐場域,提交教育部「106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C級深耕型計畫」(USR) 希望在未來4年成為示範區,規劃跨領域的課程與職場銜接等等。

 

  東海大學過去五年,雖然有許多教授參與高齡與長照的研究或活動,然而尚未以全校的資源加以整合。去年在董事會與校長的全力支持下,本校除了將社會永續(高齡議題)納入未來中長期計畫的重點外,亦成立校級中心,由副校長兼任中心主任,初步並整合了五個學院的力量,分別扮演世代關懷、科技創新、人性設計、健康促進與營運管理等功能。而今年在教育部所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下,更加速了整合速度與場域的結合,也更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步驟。

 

  由於是東海大學永續發展的方向,但是如何結合校內外資源與實踐場域對接是一個短期必須完成的要務,以吸取與累積未來可以複製的能力與經驗。在校內外資源方面,除了校內資源、課程的整合外,本校亦將扮演平台的功能,與校外五個大學共同合作,並邀請校外產業與協會、醫療單位、非營利組織等,希望能對區域的長照問題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法。在場域方面,本校選定台中市西屯區為主要實踐場域,由於區域內各單位間過去合作的經驗並不多,加上部分單位剛剛由社區發展協會轉型,過去並沒有協助推動長照或社區關懷中心的經驗,因此,如何協助其間的分工、整合與 協調機制,攜手提升西屯地區的長照能量,將是學校與計畫未來需積極努力的目標。

 

  學校針對上述問題建構完整的推動架構,在明確的目標下,也擬妥未來的策略與行動(先針對目前單位建立完整的運作機制,後續將協助其他單位的成立),從學生課程學習、在地各項資源的連結,到各項問題的分析與策略作法,都已經盡力做好完善對應, 相信對未來學校跨領域教學與研究的能力、創新學習模式的建立、高齡照顧與管理人才的培養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精進;對政府長照 2.0 的服務體系而言,將能有效的解決當前因為人力或資源不足所面臨的棘手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將喚醒新世代對於高齡問題的認知與投入,畢竟他們是未來解決問題的主角,而這也是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重要基礎與價值。

 

  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臺灣整體因應的速度緩慢,東海現在從旁協助並提出因應之道,相信對未來長照的落實定有相當顯著的效益。東海要能走出去,10年後社會一定會看到東海在這方面耕耘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東海除了創造價值外,在高齡的議題與解決方案方面亦能展現其影響力,我們能幫助政府解決高齡社會無法解決的問題,讓老人家快樂、健康老化與成功老化,積極的作在地關懷,這就是大學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