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校務發展I】規劃概念

十月 1 , 2017  

受訪者:王立志 東海大學副校長

時間:2017年9月18日,14:30-15:30

地點:東海大學研發處

整理:張運宗

 

【編按】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攸關東海發展至為關鍵,DDS開立特輯,透過專訪,從校務發展的核心、跨域與底蘊來了解其概念和具體實踐。本專訪將分期陸續刊載。

 

 

校務發展的核心

 

  王校長甫上任就領導研議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經過一年多,其架構已經逐漸成為多數老師的共識,且將會是明年初提交教育部「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一般慣稱「獎補助款」)的基礎。

 

  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的核心就是王校長上任時提出的願景,「一所具有深厚博雅底蘊的創新卓越大學、校園溫馨友善、學習主動多元」。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正是在使命、願景的引導下,跳脫閉門造車,確實地分析內外在環境的關係,然後擬出4大策略,專業宏通、創新研究、接軌國際、智慧校園,涵蓋6大構面,基礎與專業、品格與領導、研究發展、國際鏈結、優質環境、高效經營。

 

  對我而言,要從學生的學習角度作為出發點,讓學生、老師有感,因此,一個核心或是願景的真正意義在於「落實」二字。例如,高教深耕計畫中提出的「大學院」就是推動「博雅底蘊」的落實,至於「創新卓越」則必須思考如 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如何建立創新的生態系統?如何讓老師創新教學?關鍵就在「跨域」。

 

 

 

234

 

  中長程校務發展的重心既然一定是學生學習,那麼就必須思考未來要培養怎樣的人才?具備怎樣的條件?

 

  從具體實踐的規劃來看,東海的學生必須具備2種語言 (外語、程式)、經歷3種學習 (博雅、跨域、數位)、解決4大永續 (文化、社會、經濟、生態) 的問題。

 

  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的落實之道,正是以234的學習為中心,建構一個創新學習模式 (New) 且對社會有實質影響力 (Real) 的學習環境。當東海學生畢業時,能夠具備僕人領袖的態度與格局,以及跨域整合所需的專業利基與自主思考能力。

 

 

社會需求

 

  現在有一個普遍現象,學校做了很多事,但仍有老師無法掌握及時且詳實的資訊,所以我們現在召集資訊工作小組,例如東海首頁必須更新,從介面到內容,包括校務發展的相關資訊都要能讓人一目了然,進而願意共同參與。

 

  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就必須要思考社會需求的問題,從計畫之初是先盤點社會(少子化、高齡化、世界公民)、科技(智慧科技、數位學習、數位轉型)、經濟(全球化、創新創業、跨域整合)等外部環境的分析開始,就是為了釐清整體的社會需求,進而在基礎與專業、品格與領導的教學環境中,注入文化、社會、經濟、生態4大永續的議題,由此規劃一個合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具備面對並解決社會需求的基本素養與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能符合社會需求,社會更清楚地知道人才在哪裡,而學生也更能掌握未來就業的方向。

 

  在創新的過程中,硬體須要的資金,軟體可以時間累積,透過計畫補助、師生努力,這些都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很大的瓶頸是人才。若要讓校務發展進行實質的改變就須要「足」「夠」,充足與夠格的師資人才,所以我們更希望校友們「出錢」之外,能夠「出力」。特別是在較為前瞻、創新的部分,須要社會上卓有聲望和成就的校友的引導,讓學生了解社會真正的需求何在。例如參與宏通和跨域的講座,更重要的是親力親為,也就是來當mentor,在每個階段來指導學生。以數位創新學程為例,這一兩年學生在海內外得到許多獎項,卻無法真正進入創新育成的階段,為什麼?因為缺乏真正的VC來引導學生成為真正的創新團隊、創業團隊。再以高教深耕計畫中提出虛擬的跨域創新學程為例,每個學程至少五門課,讓學生透過4大永續知道社會需求的方向,進而可以透過畢業作品來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個機制中,一定須要在社會上卓有聲望和成就的校友大力支持,無論是演講或擔任mentor。

 

  簡言之,若要落實學生為重心的學習環境,就必須理解,學生從學校到社會完整接軌的過程中一定須要有入照顧,而東海具備高度向心力的龐大校友正可扮演重要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