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學生的需要:陪伴

一月 1 , 2018  

受訪者:李佩玲 (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組長)

時間:2017年12月20日,10:00-11:30

地點:東海大學課外活動組

整理:張運宗

 

【編按】在數篇校方關於中長程計畫的構想之後,學生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李佩玲組長投身學務處十數載,任課外活動組組長五年。2017年9月於「大專校院友善校園獎-傑出學務人員」中,先是取得中區推薦五人名單,進而獲得全國傑出學務人員獎。

 

 

多元的活動場域

 

  早期東海的課外活動組輔導範圍主要是社團,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現在已經涵蓋活動類服務學習以及學生會和學生議會的學生自治,東海較特別的是,大學入門課程與學生領袖培育也放入課外活動組,所以常可見數百名α-leader 註一 以各種型態在這裡出入,討論到半夜也時有所聞。

 

  如果單從社團來觀察,現在的大型社團如風信子或是熱舞社等體能性社團,一個社團可以多達一兩百人,由學生給出的數據估算,假設成員以大一、二為主,每年約3至4千人參與社團,大約一半的學生有參與社團活動。但社團並非東海學生的唯一選擇。許多到過其他學校的學生回饋意見,幾乎一致認為,其他學校的社團是課外活動的唯一選擇,東海不然。東海的活動非常非常熱絡,不只有社團,各單位還有自己的志工團、達文西有各種跨領域活動、博雅書院有自己的活動,先前不歸屬課外活動組的Alpha leader也是自有屬性的活動,還有系裡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活動。因為有許多課外活動可以投入,所以學生不一定要加入社團。

 

  校方一直把為學生創造了很多的場域視作東海的一大特色,也確實努力改善了社團空間使用等問題,但從身處課外活動組的角度觀察,十多年來,除了這幾年學務長幫社團爭取許多空間之外,環境並沒有太大改變。或許這也是導致學生投注更多時間到社團以外的場域的原因之一。

 

  然而學生發揮的舞台變多了嗎?從校方的角度確實如此,但多數的學生並沒有太大的感覺,反而覺得學校做的許多事情和他們是不靠近的。一個明顯的例子,東海的住宿學習是一大特色,棟長在學生的關懷與照顧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他們每天都要進行夜間關懷,經營各式各樣的學習場域,和學生的關係相當密切,然而他們的角色一直不被看重。

 

 

時間管理的能力

 

  王振寰學務長時我進入課外組,當時感受到學生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自由發揮的舞台,那個年代的學生有著豐富的創意,會想辦法解決問題,創造出屬於東海特色的活動,所以只要學校預備好場域,他們就會有所發揮。因為每個社團都是由不同系所的學生組成,十多年前的課外組就已經充分展現今日大家常說的「跨領域」的特質,而學生也能從社團的角色定位中發現自己生命的價值,開始從事專業以外的活動。

 

  相對來看,現在的學生擁有更多元的課外活動場域,但東海活絡的課外活動,讓一個學生往往身兼好幾個角色。如果把專業學習和課外活動畫作兩端,這學期因為「東海新村」註二 的出現讓我們觀察到,中間有很大部分的同學處於狀況外,不知道為什麼要唸書也不願意參加活動,質言之,不知道為什麼要唸大學,而只是待在宿舍裡。就這學期的觀察,可能宿舍裡10個人,有3個人在讀書、2個人熱衷課外活動、2個人打電玩,另外3個人完全不知道做什麼。

 

  相較於過去,現在的學生更需要透過舞台來發現自我價值。但這幾年非常明顯地看到,學生更大需要的是心靈的支持。他們渴望突破、面對挑戰的能力確實下滑了,所以很容易受傷。在課外活動組裡常常看到學生訴說著辦活動的委屈,說著說著就哭了。

 

  時間管理可能是學生最大的問題,尤其是願意投入上課外活動的學生,任何事他都想嘗試,而身兼好幾職,但就比較沒有辦法在單一場域中投入較為專注、深入的學習。還有一個突出的情況,學生來源背景多元,打工的狀況相當嚴重,勢必排擠掉其他許多的學習時間。像是有很多SA (Senior Alpha leader)做到後來就因為不堪負荷多重角色的任務,只好選擇退出SA。類似的問題,這幾年愈來愈多。但我覺得這些熱衷課外活動的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覺察力,只要發現功課跟不上等狀況,自己就會明白需要抉擇。

 

 

究竟需要什麼?

 

  最近我們常常問系學會、學生會的學生,可能整個社會環境的轉變,學生一直在爭取權益,將各種狀況不好的問題歸諸於校方、系所不好、經費不夠等。但我們會問,你們需要的什麼?能為學校做什麼?他們會爭取空間、經費,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卻說不出個所以然。除了希望解決選課困難之外,我們很難看出學生會究竟希望爭取到什麼權益?

 

  一個有趣的例子,早期學生會訂立了較為完整嚴謹的法規,但某些部分或許不太適用於現在的運作,因此要想辦法修改。舉著學生自治的保護傘,他們並不同意課外活動組介入,這確實是學生議會的權利,但這幾年的學生處理的並不理想,母法和子法間牛頭不對馬嘴,而出現各種的自我解讀,甚至為了推動某項議題而自行修法,即使和母法產生衝突、師長解釋於法不合,但倡議的同學依然堅持自己的解讀才是正確的。學生議會依章程應選出法定129席,但這幾年都不足額,只有7、80席,甚至有1票當選的情形。結果部分議員不願淌入修法亂象的泥淖而辭職,支持修法的議員不僅同意辭職,而且主動開除部分的議員。簡單說,學生不斷在爭取角色的扮演,卻不知道該怎麼充實知識,該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

 

  如果不知道需要什麼就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常問Alpha需要什麼?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清楚,只是跟著同學、學長來到Alpha,參與後覺得挺有趣的就留下來。進來以後接受了各種課程訓練和活動,受到不同層面的影響,開始覺得自己也能有些改變。最近有個Alpha的活動,一位同學就明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唸大學。但我覺得挺好的,至少他想到這個問題,而這個場域提供了每一位學生對大學的想像。

 

  許多的學生剛進東海時並不覺得大學和高中有什麼不同,因為他們認為老師的授課內容、方式都差不多。直到參與更多專業課程以外的活動,包括通識、社團等等,才開始感受到大學生活的不一樣。我想,東海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類似鼓勵學生多加嘗試的場域,讓他們能有機會可以看到一個和過去不一樣的自己。例如學務處家慧以戲劇、刊物開設「心領袖」課程,過去我們不知道學生的感覺是什麼,許多課程、社團都在演戲呀!但學生在裡面發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另外的一片天,開始經營一些可能發生的生涯規劃,而這些都是以前在高中未曾有過的經歷。

 

 

不一樣的動機

 

  同學剛進入Alpha時,表現狀況參差不一,甚至給人普遍懈怠的感覺,但經過短期的訓練後,明顯的快速成長。其實單靠幾次訓練就能讓人快速成長?我並不覺得如此,明白地說,學生普遍並不樂於接受這些訓練。但是當他們經歷過自己也能成為舞台上的一個角色,當20多個新生的眼睛看著他的時候,他就知道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應付各種狀況。這對學生的衝擊很大!他們非常認真地扮演輔導的角色。晚上將新生送回宿舍後,為了明天該做什麼,主動聚在一起討論到半夜。這種主動性的培養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Alpha計畫的雛形剛出現時,我們賦予了很高的期待,但發現學生做不到,因為內在的土壤養分不夠。當中還是有差異性,表現很好的學生有個共同特質,通常是二年級,甚至三年級才來當Alpha,而且擁有多采的大學生活,所以能分享更多的經歷給新生,也就會得到更多的回饋。但大多數的同學無法給出太多,新生的反應也就不熱絡。所以我們逐步修正,將Alpha的角色定位在「陪伴」,只要做好這一件事,新生能夠充分感受,彼此就會出現良性的互動。

 

  Alpha才經歷一兩年的大學生活,我們希望他們能擁有多麼豐富的內在土壤?很難!Alpha課程產生最大的改變是「動機」不一樣,以前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現在會思考自己要什麼,而且會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就會更進一步思考能做什麼。如果再觀察SA就更能明白,Alpha是個起點,SA則要讓自己成為leader。Alpha的經歷讓他們看見不一樣的自己,產生不一樣的學習動機,然後開展了不同的經歷,再接受持續的訓練,不斷地增進內在的土壤養分,所以無論是在「需要」和「被需要」之間,或者在專業學科、課外活動的表現上面,他們能夠更主動、積極,從而產生更多元的可能性,甚至許多同學會到校外參與各種對自己有所幫助的訓練課程。

 

 

需要陪伴

 

  過去我覺得學校沒有提供課外活動友善的環境和場域,早幾年真有讓人覺得學校愧對社團的感覺,學生得到的永遠是最糟的環境。過去在創藝學院樓下遇到下雨就積水,沒有人要進去,所以就給學生社團使用。社團除了活動中心之外無處可去,也只能接受,然後自行面對淹水的愁苦;相同的問題年年重演。

 

  但是這幾年確實改善許多。例如學務長爭了一筆經費改善創藝學院樓下的淹水問題,又把男宿16棟分給社團,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只是那裡是宿舍區,所以社團學生常常被罵。過去球場、社團空間有限,排時間、等待成為一種日常,很長的時間裡一直無法改善,但這幾年出現了許多讓學生看得見的友善改變。前幾天的師生座談中,每次都來參加且以猛烈抨擊著稱的某位學生,一反常態,不但口氣溫和許多,而且特別向師長們說,很肯定這幾年學校的改變。

 

  學生很容易安於現況,也常覺得即使提出需要也未必會得到。事實上,在高教深耕座談會中,所有師長也都認為學生無法給出任何具體的建議。老師沒期待,學生沒動機,結果學校有什麼課程學生就修,他們並不會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地圖。但是,學生是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進入一個用心規劃的課程中,他會知道能夠學到東西,這位老師能夠給予幫助。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是事實,但我覺得如果能夠提供多元的課程模組,讓學生接受完整的訓練,給予適當的激勵,以及同儕間相互的衝撞,他們會願意改變。

 

  我覺得,現階段來看,學校給的場域和資源已經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夠,學生也能從校外尋找到合適的資源。所以,他們需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碰到問題時能有人願意給予「陪伴」,當碰到問題時,有人能夠指引方向。

 

  現在的學生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所以更需要老師的陪伴,在不同場域給出不同的議題,訓練如何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自己的需要。無論是社團學生,或是Alpha,都會看到一群人聚在一起,當真正面對需求,特別是老師透過議題引導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始討論究竟需要什麼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一旦豁然開朗,他們就會非常開心。

 

 

【後記】在面對《中長程發展計畫》,或是教育部的《高教深耕》等計畫時,如何理解學生真正的需要?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不可或缺的重點。

 

  東海以α-leader引領新生認識大學為始,提供多元的課外活動場域,新建宿舍與學生活動中心的提案也持續推進中,然「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學生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透過此次訪談清楚地看見,至少有2至3成的學生不知道為何唸大學,甚至可以說有很大部分的學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但學生是有想法的,會爭取權益、會付出、會努力,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所以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給予引導的「陪伴」。

  有關「陪伴」的討論建議參見,「羅文聰談軟實力與內在改變」。

 

 

註一:α-leader創建於2011年,希企以此計劃開端,由學生引航產生「心」的轉變,做為新生入學後創新、改變的開始。計畫詳情參見http://deanstu.thu.edu.tw/subweb/alphaleader/02_unit_detail.php

 

 

註二:本(106)學年度起學務處利用宿舍空間發展出不同風格的特色主題村,其中,「東海新村」揭櫫形塑新東海人為號召,透過住宿學習深入的認識東海創校所重視的宏通教育,學習自主規劃自己的大學新生活。其它主題村包括,融合多元文化學習的「國際村」、發展創意跨領域學習的「創新創業村」、推動人文美感教育的「藝術村」、深化服務學習理念的「亨德村」、追求真理活在愛中的「路思義村」、育成謙謙君子的「學而村」、落實生活教育的「博雅村」,以及落實愛、關懷與信任的「SOAR House」、「LOVE Home」等。參見http://deanstu.thu.edu.tw/subweb/dorm/02_unit_servic.php?SID=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