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江丕賢談資源共享與國際化

二月 1 , 2018  

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時間:2018年1月26日,09:30-10:30

地點:東海大學文學院

整理:張運宗

 

  我之前在香港或英國知道許多名校擁有很多傑出的校友,但從沒有看過像東海早期的校友對母校存在著如此深刻的感情。例如,前幾天我帶一位目前擔任語言學教授的早期校友拜會校長,他的言語帶著批判性,但流露出對東海的愛卻令我非常驚訝!稱得上是「愛之深、責之切」。這表示早期的東海教育一定存在著一種無形的氛圍,能讓學生滿懷感恩。

 

 

資源共享

 

  我接任文學院院長一職剛好一年半。文學院概分為兩個學術領域,文史哲著重培養人文素養等軟實力,外語教學強調培養國際觀。在傳統優良的基礎上,我認為資源共享與國際化是文學院未來發展的重點。

 

  在資源共享方面,過去較傾向於理論,從丘為君院長(2007-2013)任內開始逐步朝往應用方面發展。最顯著者,丘院長開設的「文創學程」已經邁向成長,先前以中文、外文、歷史為主,去年哲學系的年輕老師嚴瑋泓、姜文斌、蔡偉鼎共同開授「兒童哲學故事寫作」,今年日文系也決定投入,所以文學院5個系都加入了,也就是說,完成了各系的初步整合。

 

  丘院長上星期寫信告訴我,他和張運宗老師合開的「口述歷史製作」課程在有限的資源內,以「論述」導向開發學生對於不同議題的探討,4年下來超過30部作品,學生的論述日趨多元、創新,這學期5部片子的論述層級就具備了相當的高度。

 

  東海的老師比較humble,總覺得不管做了多少事都不必大肆宣揚,但我覺得,許多事點點滴滴累積起來讓外面知道,就會達到很大的正面功效。

 

  現在任何的改革計畫最欠缺的就是「人」,能不能找到老師?正因如此,資源共享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我一再強調,希望各系聘用師資能以「跨領域」為主,讓老師能成為不同科系的資源。一個顯著的例子,學校正在推動的「大學院」試辦計畫,在課程架構上強調以「語文與溝通」為主軸,如果需要中英文相關的師資,文學院非常樂意配合;只是,各系在有限的人力上,必然以本系課程為優先考量。如何在系所專業和跨領域間取得平衡,正是資源共享的關鍵之一。

 

 

國際化

 

  在國際化方面,過去英語中心常被批評教法不善,不可否認的,任何一個系或中心都會有少數不稱職者,只是往往被放大檢視,這無可厚非。現在我們聘用教師會非常重視其研究、教學及人格。

 

  今年我們和PiA (Princeton-in-Asia)恢復合作*註,由他們推薦2位教師,另外英語中心以10個月約聘2位在台的外籍教師,這4位都是剛剛碩士畢業,30歲上下,他們或許教法未必專業,但和學生年紀相仿,擁有共通語言,所以獲得學生相當高的評價。他們是一年一聘,但其中幾位覺得東海的環境很棒,希望能夠繼續待下來。過去,PiA的合作是東海國際化的指標之一,現在能夠恢復,而且師生雙方都能抱持正面反應,這對提升東海的國際化有相當的助益。

 

  未來面對招生,我們希望能夠把PiA帶出去,提升曝光度,讓外界知道東海擁有許多外籍教師,這也將利於招生。其實這也是一種資源共享,不分文理工,不僅在大一英文的教學上,在推動全英語課程的過程中,PiA也能成為各院系的共同資源。

 

 

華語文教學

 

  我剛接任時就想要推動華語文教學。經過了一年半,「東海大學文學院增設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計畫」即將進入董事會審議,通過後就能送交教育部。基本上,這是學院的學位學程,由所有系所的老師來支援,它就和文創學程一樣,能夠作為各系所的資源整合。不同的地方是,文創只是學分學程,而華語文教學是學位學程。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台灣有什麼可以吸引外籍生?過去幾年世界各地對華語師資的需求有增無減,既然中文是我們的強項,為什麼學華語要到大陸而不到台灣?既然是「教學」學位學程就會有實習的課程,擁有悠久歷史及特色的華語中心就是最佳的實習場域,結合華語中心長久經營的基礎,我相信,提升東海華語文教學的層級對國際化肯定大有裨益。

 

  在招生策略上,首要對象是姊妹校中有華語基礎能力的學生,東海有216所姊妹校,其中72所有中文相關的課程。其次,本科唸華語、中文者希望能從事華語教學相關的應用,取得東海華語文學位學程的證書後,可以返回本國教授華語。

 

  除此之外,在台灣求學的外籍生,也可以將華語教學當做第二專長,修習華語教學學程,也可以強化他投身大中華市場的溝通能力,他將來不一定要教華語。所以,當本校將設置華語學程的消息傳出後,中文系一些馬來西亞雙聯學位的學生就希望畢業後繼續在東海攻讀學位學程,國際學院一些華裔學生也積極詢問相關訊息。

 

 

教學與研究

 

  過去總有人說文學院教師的研究較弱,我覺得這是一種迷思。東海30多個系所,拿理工和文科相比並不公平,跑步100米如何能和游泳100米比較快慢?如果要比較,應該校際之間的同科系相比較,如果擺在各校同類型的領域間,幾年觀察下來,東海文學院的研究並不弱。特別是,研究潛力已成為文學院新聘教師時的重要條件之一了。

 

  再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對一所大學而言,研究絕對很重要,但研究的高低是否有助於招生?這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尤其依東海發展的現況,如果放在招生的層面上,在研究與教學的兩端間如何拿捏,應該是相當重要的問題。若論教學的評鑑,文學院的平均值是全校最高的。

 

  教學與研究孰輕孰重的問題,也凸顯了大一中英文的教學問題。

 

  文學院的中文系和英語中心承擔了全校大一中英文能力的教學,但在結構上長久存在一個問題,人力與組織歸於文學院,評鑑卻是交由通識中心。由於是結構的問題,我雖多次提出,卻也暫時無法妥善解決。

 

  大一中、英文教學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改革,例如,PiA教師進來就是協助大一,甚至大二英語教學。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套專業檢測方法,讓學生真正掌握到自己的英語實力,這方面正在規劃中。大一中文也在進行轉型,但中文系有限的師資實難同時負荷該系和大一中文的課程,所以我們希望能聘用專門教授大一中文的教師。

 

  教學型老師的聘用牽涉到另一個院級的問題,文學院的外文系、中文系、日文系、英語中心在基礎教育上是以教學為主,但除了英語中心之外,其他各系教師都必須滿足教學、研究、服務三項要求,而不被允許聘用教學型老師。因此,研究和升等就成為老師的壓力,使他們無法將心力完全灌注在教學之上。

 

 

 

  我很喜歡東海開放的校風,任何議題都能提出意見。有些學校一旦指令下達就得執行,但東海秉持著開放學風,允許大家充分表達正反兩面的想法,即使因為不同意見吵得不可開交,但坐下來都是好朋友。學術的價值在於包容,對事不對人,傾聽不同的聲音,討論出最可行的選擇。這一點非常難得。

 

 

註:從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東海每年透過普林斯頓大學的非營利性組織PiA (Princeton-in-Asia)甄選推薦優秀人才來擔任英語教師,是東海英文教學的重要資產。90年代初期因故中斷,2017年雙方重啟合作關係。參見「本校與普林斯頓大學的PiA在27年後重啟聘任專案教師合作」,http://www.thu.edu.tw/web/news/news_detail.php?cid=8&id=1741

 

圖說:東海早期的大一中文、英文小班教學,奠定優良的傳統,影響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