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強權威脅取代另一個強權時,戰爭幾乎是通常的結局 — 但並非不可避免
去年四月的某一天,在Mar-a-Lago (海湖莊園)舉行的中美兩國領導人高峯宴上,巧克力餅乾才剛送上,川普總統就靠過身子告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美國飛彈已經攻擊了敘利亞的一處空軍基地。 對敘的攻擊是否意味著美國已準備攻擊北韓呢? 這就讓習近平自己去揣摩了!
歡迎來到這兩強的晚宴 — 兩位領導正試圖管理這世上最危險的一個地緣政治關係。
上述雖是一個小故事,但當中國挑戰美國的地位時,雙方相互的誤解 (對另一方的企圖或行動) 會導致兩者陷入一個致命的陷阱 — 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首先發現的。 他曾解釋,“這乃源於雅典的興起所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讓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過去500年來,有過16個新興勢力挑戰既有強權的案例,其中12個以戰爭收場。
在幾起例外 (即戰爭終得避免) 中 — 例如西班牙在15世紀超越葡萄牙; 20世紀初美國取代了英國和歐陸竄起的德國 — 蘇聯的興起對今日的情勢特具教育意義。 儘管當時曾有好幾個時刻看似戰爭無可避免,但一連串突如其來的策略性思維讓雙方找到了其他競爭方式而避開了一場毀滅性的衝突。 到後來,蘇聯崩解,而冷戰結束於唏噓聲中,而非砰然巨響。
雖然中國的昇起有其特殊的挑戰,華盛頓的主政者應該記取以下五個冷戰教訓:
第一課: 兩個超級核子大國之間的戰爭是相互毀滅的 (MADness)。
美蘇兩強各擁大量核子武器,以致任何一方都不能確定第一擊就可以打倒對方。 核武策略家稱此情況為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相互保證毀滅)。 科技實際上使得美蘇兩強成為連體嬰 — 任誰都無法殺死另一方。
今天中國也已持有大量核武。 從南中國海到東中國海的衝突,以至於朝鮮半島的風暴,雙方領導人必須瞭解戰爭將是自殺性的行為。
第二課: 領導人必須願意冒險承擔敗戰的風險。
雖然在核子戰爭中,兩造都無法贏得勝利,但相當矛盾的是,兩者都必須表現出甘冒敗戰的態勢才能競爭。
想想看,在這場核武矛盾中,如果戰爭一旦爆發,雙方將死傷慘重。 所以沒有一個有理性的領袖願意選擇戰爭。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國家不願冒戰爭風險,其對手將以戰爭逼迫它讓步而予取予求。 為了自身重大利益,雙方領導人必須願意選擇一條有毀滅風險的道路。 華府為了有效阻止一個可能的對手(如中國),必須去思考不能想像的事。
第三課: 定義維持現狀的新不成文法則。
冷戰期間,雙方在其競爭中編織了一件錯縱複雜且相互限制的網,甘迺迪總統稱之為“維持現狀之不成文法”。 這些法則包括了限武協定,還規劃了精準的海空路徑等。 今天美中之間這類心照不宣的規則必須涵蓋網路攻擊和相互監探的限制。
藉由達成這些(爭議性)議題的協定,美中之間可以創造出合作的空間 — 來共同面對全球性的恐怖主義和氣候變遷; 這些合作所帶來的利益將遠大於他們個自所能達到的。 總的來說,雙方領導必須瞭解,彼此的生存仰賴謹慎、溝通、節制、妥協和合作。
第四課: 內政的表現是決定性的。
一國在其國內的作為至少和其在境外的表現同樣重要。 如果蘇聯的經濟能在八十年代超越美國 (如當時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的),莫斯科將可以達成其霸權地位。 但與預測相反,自由市場和自由社會勝出。 今日美中兩強相爭中最關鍵的問題是 — 到底習的封建式列寧威權政府和經濟會不會優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
就中國而論,維持一個不尋常的高速經濟成長提供了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合理性,但這種走高空鋼索的特技只會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緩步的經濟成長在美國已是新常態。 美式民主已顯露出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例如大眾對政治關心度日益下降,制度性的腐敗和普遍對政治缺乏信任。 兩國的領導人應當優先關心及面對他們內部的挑戰!
第五課: 希望不是一種策略。
從George Kennan*註一 提出其有名的“長電報”(指出蘇聯的威脅) 到Paul Nitze*註二 的NSC—68號文 (詳列反制蘇聯的路徑圖) 的4年間,美國官員開發了一套所謂冷戰策略: 遏止蘇聯版圖擴增,阻止蘇聯在關鍵利益上與美作對,暗中破壞其共產主義的思想傳播和實踐!
相對的,美國今日的中國政策華而不實,政治上言辭堂皇,但策略上卻難以實踐。 在面對經濟天平往中國傾斜的態勢下; 在希望維持二戰以來泛美國的優勢前提下,美國的策略,坦白說,只剩希望。
在今日的華府,策略思考已被邊緣化,甚至像歐巴馬這麼一位聰明的總統也告訴New Yorker (紐約客雜誌) 說: 在今日一切如此快速變化的情況下,我並不真的需要George Kennan。 一套合理而連貫的策略並不一定保證成功,但缺乏了,卻一定帶來失敗。
歷史上,修昔底德陷阱教導我們戰爭發生的機率極高。 打從選戰的口號 — “中國欺詐了我們” 到最近宣稱 “他和習近平間關係很好,默契極佳”,川普加速了美中之間上下起伏令人難受的關係。 如果總統和他的幕僚想避免一場災難性的戰爭,想保障美國的利益,他們就必須好好研究一下冷戰的教訓。
後記:
此文譯自2017年5/6月出版的FP (外交政策) 雜誌,作者為Graham Allison。
*註一: George Kennan,美國國家政策顧問、外交家、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圍堵政策始創人。
*註二: Paul Nitze,美國政府高級官員,曾在多屆美國政府當中參與冷戰政策的制定。
DDS編輯小組,2018-04-13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