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張嘉修(25屆,化工)註,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大渡山學會榮譽講座
時間:2019年8月22日 下午14:00-15:00
地點:工學院院長室
整理:張運宗
最初東海邀請我回母校的時候,原本我想發揮所長,成立一個循環經濟相關的校級中心,校方相當支持,但工學院楊怡寬院長和幾位老師覺得如果只做研究中心,資源有限,很難施展,最好同時做行政,比較容易從不同面向使力。正巧幾項大計劃都結束了,小孩也都大了,太太一個人住在東海旁邊,一切似乎機緣巧合,安排到位,我被說服了,回到東海,同時接任工學院院長。
剛回來不到1個月,我覺得,東海環境太好了,當大環境出現巨大轉變,別的學校為了生存在衝刺的時候,東海比較缺乏危機感。好比工學院,東海早期以文理為主,工學院本來就比較小,我念書的時候只有3個系,建築、工工、化工,慢慢增加了一些系,每個系都有其特色,但享受著舒適的環境,有點兒置身「世外」,比較不想做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世俗」的事務,欠缺共同衝刺奮鬥的氛圍。後來發現這些俗事很重要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但我覺得工學院的底子還是很夠,無論環境,或是設備,相較於國立大學並不遜色,有著很好的發展可能性,所以我要想辦法在任內拼一下,排名一定要提升,研究和產學一定要加強。
循環經濟是知識和應用結合得很好的例證,我們可以由內到外的發展。東海具備很好的實作場域,從一門課開始,從轉化、再利用、管理等層面,解決校內或校外社區的問題,從小處做起,累積經驗後,慢慢做大,向外發展。
年底高教深耕要提出未來3年的規劃,高教深耕中有計畫設立第3個虛擬學院,重點放在生態與環境,循環經濟會成立一個學程。不僅如此,我想在工學院設計一系列的演講,成為教育的起步,讓循環經濟有機會成為東海工學院的特色之一。
循環經濟涉及理、工、農、管、法、社等領域,所以需要成立校級中心才有能力跨域整合。同時,循環經濟每個進程,包括管理、技術、business model都需要AI挹注,程序如何優化、如何獲取最大利益、市場如何推展,都需要大數據、AI的支持。目前循環經濟和AI結合的真實案例並不多,如果整合成功,將讓東海在AI的發展上更具競爭力。DDS和東海提出「AI合作專案」,正是推動我們往前邁進的一大助力,能夠躬逢其時,讓我倍增信心。
在AI時代,工學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自己本身就致力於水產養殖業的應用研究,工學院更是從上游到下游都有,例如,大數據、Sensor等,一直到應用的層面都有很好的平台。我原本想組成一個團隊做AI應用端,一開始都在外面找人,現在校內本來就擁有很好的技術,不必外求,大家已經開始籌組一支很強的團隊了。
以養蝦子為例,蝦子是底棲型動物,水質很重要,濃氧、飼料、排泄物處理都很重要。我們開發了一些Sensor偵測氧氣含量、飼料分布等的狀況,如果蝦子不吃就一定有問題,所以要監控飼料的狀況,還要監控蝦子在哪裡。蝦子沉在水底,又不喜走動,過去餵蝦都是用猜的,不知道在哪裡,也不知道幾隻。現在可以開發水底監控系統,掌握蝦子的位置、數量、大小、健康程度,準確投料,這都需要大數據分析,所以首先需要開發偵測器、感測器,然後掌握蝦子的習性來設計最佳餵食策略。學校相關科系擁有開發Sensor的充足技術,目前正在積極整合中。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我過去研究微藻能源培養的博士生畢業後已在台南設置8公頃的大規模養蝦場,正與「產業+」的想法與做法不謀而合,足讓產業、教學、研究完整鏈結。
東海早期的校友非常傑出,隨著時代演變,大家常認為學生的素質下滑。不可諱言,確實很難同台清交成相提並論,但和其他私立學校相比,我不認為落差會太大,端看如何提出好的制度、配套,把學生教好。
AI時代學生該如何具備怎樣的基本技能?我想建立的工學院特色之一就是學校和企業更緊密的結合。學校和企業、知識和應用的脫節不只是現在的問題,以前我念完大學,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情。整體來看,國外大學比較重視知識的應用,從大一開始,一門課就能讓學生接觸到社會或產業真實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法;這是台灣大學教育比較欠缺的。
台灣現在的頂尖大學已有成例,學生在畢業之前工作已經找好了;東海也有足夠的條件。東海座落的地點非常好,工業區、中科圍繞,具備很好的先天優勢,只是沒有好好利用。所以我會先盤點工學院的能量,主動拜訪在地的一些產業。東海或許起步慢了,但只要願意做,就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學生端的教育若從校內來看比較沒有問題,師資也夠完整,重點是幾個系組織起來,可以設計一系列課程、學程,然後應用端做為專題,讓學生實際了解知識應該如何運用,具備適應未來職場挑戰的能力。這方面各「系」已經行之有年,具有經驗。需要努力,也是比較理想的狀況應該以「院」來授課,雖然有些行政問題必須解決,但以「院」為單位的跨域整合是必經的過程。
更積極的做法應該要走出去。我們可以把工業區的傳統產業作為切入點,例如建立一些program,讓工業區的廠商認養大三、大四或研究所的學生,建立「業師」制度,廠商直接授課,學生在學期間已經面對產業的實際問題,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就業。
當然,這需要一點時間和努力,過去東海比較被動,現在忽然主動登門,廠商一定會有所猶豫,所以需要先建立廠商的信心,透過上課、參訪、座談等交流,讓廠商知道東海可以為他們做什麼。
許多保守的人認為,強化產學合作會讓東海成為技職學校,其實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技職擁有技術能力,但解決問題仍須具備更豐厚的知識背景與基本的研究水平,這是大學的強項。企業所需的最佳人選是同時擁有技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實習、業師的意義與目的,讓大學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投入現場,面對實際問題,了解技術操作,解決問題。廠商也能和學生交流,觀察是否正是他所需要的人才。
我剛回來東海,目前正盤點工學院的能量。已有好幾個團隊正在運作,需要整合起來。基本上,我認為,一方面,工學院要成為技術平台。不管學校要做哪方面的AI,工學院都要能提供技術支援,所以需要建立技術平台,組成優秀的團隊,真正做到team work,不能各行其是,而要能確實開發相關的技術與方法,以解決不同的問題。另一方面,工學院要擔負教育的角色,讓大家知道什麼是AI,如何應用。
DDS和東海的合作專案正可組建團隊、設計課程,這是工學院的基本功,更是很重要的起步。做好基本功再因應不同的需求延伸出不同的基礎,如此,各院系也才知道如何投入,不會流於片段,或者無法全面思考,限制了發展的廣度。
某些老師比較保守,不太接受時代在變,教育也應該做些轉變,而認為只要把學生教好就行了。事實上,學校的師生擁有真槍實彈面對企業問題的經驗者佔很少數,這是需要訓練的。所以,先要有幾個團隊,建立平台,從校內或校外培養一些經驗,然後才能攻大型產業的應用,一旦名聲出來,合作機會就源源不絕了。
就像鄭學長在「AI合作專案框架協議」簽約典禮時說的,東海與企業談AI合作,不要問企業需要什麼,而是告訴企業,東海能做什麼?這是最重要的觀念。
註:張嘉修講座教授甫獲得今年度 (2019年) Web of Science 的年度「高度被引用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 的榮譽,表示其發表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在專業研究領域是全世界 top 1%。今年全台灣只有20人得到此殊榮。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