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七月,唱驪歌的季節! 看東海那群活潑可愛的應屆畢業生在教堂邊高興地拍照,我心中真是替他們捏一把冷汗。 不是我生性悲觀而是今年剛好遇上百年一遇的另類黑死病,社會上正瀰漫著倒閉和失業的浪潮,我們的莘莘學子去哪裡找工作? 一般的時日,好的工作通常已流向幾所知名大學的畢業生 (如台成清交等),現在這個時機呢? 不景氣的時候工作機會越少,競爭越激烈,後段班的學生恐怕要先到超市打工了; 這使我想到馬太效應*註一 這個名詞來。
新約馬太福音13章12節有一段耶穌的話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人們一般用這種話來描述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感嘆社會的不公。 但實際上馬太效應反映出了管理的一個基本法則,即資源向高效率者傾斜; 你只要看看股票市場資金不斷向科技股集中,今天 (7/2號) 那斯達克又創新高就可以得知。 其中五檔所謂的尖牙股*註二 (其權重已達S&P500的16.8%),漲幅更是驚人; 重量級的亞馬遜 (Amazon) 股價已達US$2900之屆 — 半年來已漲超過5成。 一支股票6個月的時間每股可以上漲1000塊美金也令人不敢置信。 這馬太效應也未免太過了吧?! 其實仔細研究一下這幾檔科技股共同的特性就是各執數位科技之一方; 也就是數位科技 (digital technology) 的翹楚。 如果把耶穌的話稍微修改一下:“凡有數位科技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也要奪過來”,你大概就可以了解現今的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 帶來的分化有多嚴重了。 個人投資如此,產業發展也如此; 國家間的競爭也是一樣; 美中兩國間的科技戰,5G標準的爭奪亦復如此。 數位落差不單指有 (haves) 或沒有 (haves not) 間的差距,而是指有者會越有而窮者會越窮,是現代版的馬太效應。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能無視於此大趨勢和大轉變,我們當今的使命就是努力教育成為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站到數位鴻溝的贏端而不是輸端。 但我們要怎麼做呢?
答案就在數位轉型 (digital transformation)*註三。 我們本身要先數位化,不只是追求效率,而是著眼於創造一個數位環境 (先從智慧校園做起),讓師生們能浸淫於一個數位的環境裡,進而塑造一個數位的文化 — 校內無論制度、流程乃至於教學、研究等都能全盤數位化; 讓學生有真正的數位化生活體驗和思維。
AI計劃是目前學校數位化努力的第一筆大投資,但其目的並不是要成為一所AI科技大學*註四,而是要讓東海的數位轉型跨出關鍵的第一步,進而快速開展。 AI中心的成立讓整個計劃有一個具體、常設的執行單位,而5/29號成立的AIoT技術暨課程委員會*註五 就是要讓AI中心裝上眼睛和雙手來整合校內各院系資源和舖墊有關AI的基礎建設。 我們延攬了林一平、黃彥男兩位重量級委員*註六 來督促及帶領我們。
亞馬遜的誕生就是抓住網路出世的契機而不斷戮力向前,東海今天也要抓住AI初始的契機努力向前; 就像Jeff Bezos (亞馬遜創辦人) 要滿足每一個客戶一樣,我們也要想方設法幫助每一個學生走向數位化的明天。
想要彎道超車,東海必須經歷的是一場文化革命… 要改頭換面; 勇敢的擁抱“數位”科技,專注未來。 要從傳統的課堂思維走出來; 以整個校園為學習的新場域; 打破系所藩籬,以跨領域學習為教育的新理念。
期待不久的未來,東海畢業生在求職時也能跑到台成清交之列; 端坐馬太效應的前緣。
註一: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 是經濟、科技領域常用的一個術語。 它是一種現象: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或富者愈富而貧者愈貧。
註二:尖牙股系指5支科技巨頭:FB、Apple、Amazon、Netflix、Google; 它們英文名稱字首的字母串連起來就是個FAANG字,與FANG (尖牙) 同音。
註三:請看本刊「社論」數位東海。
註四: 我們沒有忘記校長對東海的定位:「一所具有深厚博雅底蘊的創新卓越大學」。 DDS一向是博雅的最堅定支持者,也深信惟有追求創新才能卓越。
註五:請看本刊「AI Ctr News」AIoT技術暨課程委員會宣佈成立。
註六:請看本刊「社論」榮譽講座。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