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冠肺炎 (Covid-19) 年初爆發以來,印鈔已成為各國央行對付突如其來的緊縮 (指經濟活動) 的標準反應,動則就是數以兆計的美元不斷注入金融市場、銀行; 史無前例的,央行還直接介入債市購買公司債以搶救企業於不墜。 除了貨幣政策外,各國政府也求諸財政手段,以減稅、緩徵、補貼或直接派錢給國民,期以幫助企業及個人渡過難關。 這一年來,以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計,花費竟然比起金融海嘯10年間之QE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樣的瘋狂印鈔到底會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若以慣常的物價指數 (如CPI或PCE)*註一 視之,通膨並不見蹤影,為此以美國為主的央行,不久前,還修改了長期通膨目標 — 以年均2%為準,意思是沒有看到平均的2%通膨數字,央行不會考慮上調利率 (或緊縮貨幣),可見這背後其實是通縮的隱憂。
提到通縮就令人想到日本,還有幾個歐洲主要國家的負利率。 利率為負,但物價還漲不動,到底怎麼一回事?
在我們的經濟體中有幾股通縮的力量:
結構性的通縮力量,如科技的進步,在一個低負債的社會中 (指經濟體) 會是好事,因為價廉物美使你的購買力增加、錢也變大了。 但在一個超高負債的世界裡,通縮會帶來災難 — 會使經濟的運行遭到破壞,因為賺來的錢 (入) 會抵不上還債所需 (出),所以中央銀行和政府會使出全力力抗通縮,以使經濟運行於不墜。
這個全力具體來說就是把利息降到零,把錢塞到你手中。 過去一週有兩件新高足以說明這個現象:歐美幾個大國疫情創新高*註二,但全球各主要市場股票指數也紛紛創了新高*註三。
我們是到了一個所謂MMT (Modern Monetary Theory) 的時代 — 就是沒有通膨就可放心先印鈔,還是 “不是不報,只是未到” 呢? 金融海嘯過了12年,但大量的QE也沒有帶來通膨,不是嗎? 但君不見比特幣已飆到一枚17,000美金,而房地產又蠢蠢欲動?
到底會是怎麼回事? 金融海嘯的QE是救銀行~ 用於槓桿的降低,錢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但這次是為了救實體經濟; 錢直接注入企業和人們手中,是貨幣和財政政策雙引擎同步開動,目的不是救銀行而是救產業,所以兩者的後果會不同。 換句話說這次是印鈔加上派鈔,所以通膨一定會來的 (這也是央行追求的); 但得等經濟先復甦!
最終會是inflation or deflation,只有時間才知道。 但請隨時注意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它可能是通膨前來時的金絲雀!*註四
鄭清和,11-20-20’
*註一:
*註二:
*註三:
隨著歐美主要國家的Covid-19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各主要市場的股票數據也創了新高 — 美股、台股 (13,551點)、大陸股市和日本皆同。
*註四:
由於金絲雀十分敏感且叫聲宏亮,對於環境與空氣品質要求較高;早在18世紀,礦工就會在礦坑裡飼養金絲雀來偵測有毒氣體。 只要發現金絲雀一有不對勁,就可以及早撤出礦坑來保命。 而後金絲雀效應就被指為早期預警、領先指標的意思。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