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er's Column 讀者投書

「校級計畫的關鍵目標–智慧製造」訪談讀後

十二月 1 , 2020  

  綜觀本文主線是說要用AI來解決「製造」的問題,也就是要用AI來解決我們工業製造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問題,而不單指硬體,例如「智慧型機械」(*NC、機器人*)的部分。 更多為應用人工智慧於生產流程,例如包括生品管,技術、安控…各領域並整合它們。 在早年我們用電腦「輔助製造」,現在更進一步用「人工智慧製造」,將人工智慧擴大應用到整個工廠的管理部分。 

 

  但個人讀後仍然有一些疑問,特以此函表述

 

一、前言部分

 

  • 在第一段有提到「推動與臺中最緊密結合的航太與機械產業的升級」,因為東海並沒有航太系,請問學校有那些系所與航太科技有關?這些系所預計參與航太科技哪一部份的領域?怎麼培育這些系所學生能夠獲得航太與機械產業的專業知識?
  • 學校訓練學生畢業後,就是要為社會、企業所用,為何特別強調「對外」?在此「對外」的定義?與最後一段的「對外」「跨域」有沒有關係?

 

 

二、真正的解決問題

 

  • 請問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定義、目標為何?兩者的關係為何?

 

 

三、方向:人和系統的關係章節

 

  在本章節王副闡述了利用最新的AI與雲端科技,來輔助工業工程流程布置控制與管理的專業領域。 而如何將工業工程與資訊科技兩個專業跨域結合,就是首先要解決的事情。 

 

  但這兩個專業領域,一直以來就存在著一條很大的溝通鴻溝。 如何讓工業管理與資訊人員,設計出一個符合規劃的人工智慧輔助系統與人機介面 ,跨域瞭解與學習是很重要了。 而東海要做就是訓練學生能夠在畢業進入業界之前,同時擁有這兩方面的專業知識,尤其東海是一所綜合大學,是有能力實現這個跨域的方向,也就是本章最後的 — 整合工工、資訊、電機等相關科系,一起找出真正能夠解決產業問題的解方,特別是「人」和「系統」的連結。 

 

  • 何謂「物」與「事」之間的「虛實」技術?
  • 基於綜合大學的優勢,我們預計如何跨域?先期要結合哪些系所?
  • 以本章的例子,如何去整合工工、資訊、電機這三個系?整合好了如何導入智慧製造,訓練學生解決產業的問題?

 

 

四、核心:類產線實驗場域

 

  在本「核心」章節,點出了工業工程要解決的事情,「六管」、「六流」,並解釋了這幾個領域傳統的的關係與困難。 所以,「那如何讓廠商看見東海?」,在招才競爭中,讓業界優先錄取東海畢業的學生。 「必須先問自己有什麼? 業界的需求是什麼?」藉以設計出一套「客戶最需要」的「課程地圖」來訓練學生。 因為除了如何訓練一名可以解決業界問題的畢業生,還有也要訓練他找出業界真正需求的能力。 

 

  • 一般生管、品管、經管、人管、安管、「物管」均屬於工管的範疇,請問在這裡特別獨立和其他五管平行列示,富士康的分類和傳統的「工業管理」是否有不同的範疇定義?
  • 要將AI的5T技術導入工業製造的六管並有別於傳統的ERP系統,讓AI有自動判斷、學習與調整製程的能力,東海掌握的技術如何?預計開設哪些專業與跨域課程?分布在哪些學系?
  • 特別強調OT這個大的Domain,是否代表我們已經有相關系列的課程?
  • 如何將5T導入傳統的「六管」、「六流」?
  • 東海的Domain knowledge是在於是OT和AT的結合,在AT方面是可以開設分析課程來做到各種分析技術上的訓練,但在於OT方面,前面有說是結合「六管」、「六流」,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範圍;又說東海做為綜合大學的優勢,是東海的Domain knowledge,而這麼大的範圍,不只包括不同行業的專業領域,應該不是幾個課程可以掌握得住。 所以,特別是在OT這個部分,我們掌握了哪些技術?在AT與OT方面要開設哪些課程?
  • 在DT、PT、與HT,我們又掌握了哪些技術?大數據從哪裡來?要開設哪些課程?
  • 以上理想與領域很大,如何將他縮小為教學課程,並利用實驗場域,來達成教學的目的?
  • 我們有哪些AI專用的電腦軟硬體設備,例如Cluster,來支持上面的5T訓練?與模擬生產線?
  • 如何應用以上這些設備,來讓學生學習到產業專業知識,並用這些工具,解決產業的問題?
  • 以上問題有答案或具體的計畫了嗎?
  • 為何特別著墨或侷限在「精密成型」領域?
  • 這個實驗場域設在哪裡?
  • 「學習解決產業真正問題的核心知識與技術。」是指那個產業的核心知識與技術?還是所有產業的核心知識與技術?
  • 我們的課程是專注於幾個特殊行業?還是通用課程?
  • 除了讓學生有真正的實驗場域?如何讓外界知道,並達到宣傳的目的?
  • 這個場域是一個實體的「智慧製造中心」?還是指一系列模擬產業核心知識與技術的「智慧製造」相關課程?
  • 可否有完整的課程地圖?

 

 

五、跨域:AIoT共學共創展示基地

 

  最後「跨域」的章節提到將目前東海各個與製造有關的科系,相互跨域訓練,「對外」宣示我們跨域訓練的規劃、能力與成果,「對內」分配各專業領域的課程比例與計畫,就是現在接下來要做的。 而這個「AIoT共學共創展示基地」這一個模擬真正工廠的實習環境就是一個開始,可以讓我們對外宣傳,對內訓練之用,也是本訪談介紹的主題,那麼…

 

  • 目前具體有哪些專案合作與雙向互動?
  • 以上與AIoT展示基地的關係?
  • 這個展示基地稱為AIoT基地,校級計畫的「智慧製造」、「智慧建築」、「智慧生態」的相關科系的師生團隊都將進駐,是否只侷限於AI與物聯網相關跨域課程使用?
  • 進駐是「常駐」還是就是「展示」的意思?

 

 

  基於要達成以上的目標,在執行面上,各專業領域有各種的理論與方法,甚至跨域的解決方案。 或許前言中所提到的「智慧製造校級計畫書」可以提供上述問題的解答。 但包括諸如計畫執行時各階段的檢查點與成效的評估方式;我們要首要要結合哪些產業?如何將AI核心技術與產業結合?如何配合東海的Promote計畫,讓外界知道東海的轉變?

 

  以上個人淺見及問題,係以集思廣益、brainstroming為出發點,希望得到王副或相關人員一一回覆;但願有助於校方,針對智慧製造帶來落地式的策略方針。

 

 

26屆工工 校友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