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月中王校長以第一次「校級計畫管考」聽取智慧製造、智慧生態、智慧建築的「實驗班」規劃後,各負責人頂著教學、研究、行政的壓力,積極與各系主任、老師討論。
例如,智慧製造方面,羅文聰邀集工工系林國平主任、黃欽印老師、資工系林祝興主任與相關課程的老師反覆討論課程規劃與課程地圖;智慧生態方面,林惠真與楊定亞、張嘉修院長每週開會討論策略與方向;智慧建築方面,邱浩修與曾瑋主任積極籌備以「實驗班」為主體在研究所中新設一組;大學院方面,張運宗與童元方、阮美慧老師多方探討「專業復宏通」落實到「語文與溝通」的課程方向;在跨域所需AI相關數位課程,雲創學院和資工系許瑞愷、陳倫奇、白鎧誌、焦信達、賴俊鳴等老師密切討論,全力支援,積極配合。
1個月內,除了辦理AI計畫院系小型成果展之外,同時面對期中考、系所評鑑接踵而來,大家仍在萬難之中協調時間,5月7日 中午,校長於DDS-THU AI中心親自主持3個實驗班的討論會議。
工工系和資工系跨域的「智慧製造實驗班」規劃完整,黃欽印老師清楚羅列課程規劃、甄選辦法、考核及獎學金等各項規畫;羅文聰則接續在時程、課程地圖、師資、學分互抵、甄選辦法、考核及獎學金、專題與業界媒合等大項中,提出各待辦事項,同時帶出創新作法面對固有體制時的問題。
「智慧建築實驗班」的垂直跨域是一種新典範的建立,曾瑋主任詳細說明五年學制銜接研究所新設的數位組,同時透過實作產出衍生企業的嶄新模式,進而與工、農、管、創藝等學院跨域合作。
「智慧生態實驗班」是高難度的跨域嘗試,利基是理、工學院擁有完整參與大學院的過程,「專業」、「宏通」具備足夠的基礎,問題是如何在目標導向下,全盤重新思索策略、定位? 楊定亞院長說明其與林惠真、張嘉修每週討論過程所面對的難度,引發現場老師們在「生態」、「循環經濟」、「永續」的熱烈討論。
在實驗班創新推動的過程中,5月7日的這場會議是個里程碑,各項計畫確立了團隊的組成、釐清了不同問題,在此基礎上,即使面對Covid-19突如其然的加劇衝擊,各實驗班推進的速度絲毫不減,且出現新的進展。
1週後,5月14日,林惠真、楊定亞、張嘉修確立以「永續」為主軸,將「智慧生態」實驗班正名為「I 永續實驗班」,並規劃出基本的院級課程。 3天內,楊定亞、張嘉修分別邀請理、工學院各系主任或老師開會討論達成共識。
「智慧建築」不同於「智慧製造」有明確的產業需求,但在「定義新時代建築」的高度上,足以參與政府的策略規劃,特別在黃彥男榮譽講座奮力不懈的多方奔走下,即使屢遭客觀因素的變動,仍找出共同合作的可能性。 當林一平榮譽講座加入後,5月25日線上會議中,確立以「智慧建築種子屋」為基礎,建立起中研院、IoTtalk(廣達-交大)、東海的合作模式,為「智慧建築實驗班」提供了絕佳的場域。
在臺灣稍有平息的 Covid-19 5月初突然加劇,5月17日校方決定「線上教學」至學期結束,原訂3個「實驗班」於110學年度上學期啟動的計畫或許生變,或許這也給了大家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探索、解決這個創舉的內容與問題,這也是疫情給予我們最大的考驗。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