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張嘉修(東海大學副校長)
時間:2023年1月10日 上午09:00-10:00
地點:副校長室
整理:張運宗
【編按】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臺灣將與世界同步達到2050淨零轉型。 次年3月國家科學委員會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行政院即成立跨部會5大「淨零碳排路徑工作組」,其中,張嘉修副校長擔任「負碳工作圈」及「去碳能源工作圈-生質能」召集人。註一 在東海,張副校長主持「智慧永續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並於2022年3月9日推動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積極規劃「永續校園」與「智慧碳中和園區」。
在「AI計畫」「校級計畫:智慧永續」與工學院的「院系計畫」支持下,張嘉修副校長任工學院長時,奠定「循環經濟」的發展基礎,進而成立「智慧永續循環經濟研究中心」,藉聯合國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目標導引,整合校內、外研究資源,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進行技術研發、系統整合服務及人才培育等工作。註二
2022年3月9日,「永續發展辦公室」成立,4月25日,校方成立「永續決策小組」,以整合校內外永續科技與策略的能量、建立產業永續策略與技術平台、永續工程創新技術研發,以及成立碳管理、循環經濟、智慧治理等技術服務聯盟,希企成為跨領域人才培育基地、營造綠色大學之願景。註三
初始,張副校長在東海湖建立「循環經濟」的模型後,原擬在農牧場規劃1千坪的「智慧碳中和」示範場域。 張校長上任後,深知「永續」的重要性,經多方討論後,最終在農牧場東南角與福林路相接處,規劃4.3公頃的「智慧碳中和園區」。
2022年,東海推動「永續發展」的雛形粗具。
2022年是東海從學校到企業推動「永續」人才、發展、治理的開端。
東海的傳統特色「勞作教育」特顯符合SDGs國際議題,並配合「永續校園」的政策發展,積極規劃「勞作教育4.0」,讓學生參與環境、生態、文化、社會、生活等永續議題。 例如,學生收集落葉枯枝的重量可以換算永續貢獻度(落葉枯枝永續貢獻度=落葉枯枝重量×落葉枯枝每公斤減碳量),透過課程規劃以真實數據讓學生瞭解勞作教育對於SDGs的具體貢獻。註四
通識課程也開始內涵SDGs。 例如,推動以院為單位的永續議題微學分課程, 建立校內永續相關議題演講公告平台及永續數位講堂,博雅書院培育地球僕人領袖。
企業端,除了推廣部開設許多課程培育人才之外,同步啟動「永續發展」和「永續治理」。 東海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4月28日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啟動「智慧淨零服務聯盟」和「企業永續影響力聯盟」,共同解決當前SDGs與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關鍵議題。註五
詹家昌副校長推動證基會、磐石會與東海於5月20日簽署MOU,將聯手打造「中部產業ESG旗艦計畫」,透過教育訓練認證課程,推動人才培育、營運治理的創新與成長。註六
10月3日東海與家樂福簽署「永續農業與健康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成為全台第一所與企業合作培育永續畜牧人才的大學,共同朝往推動第一支產學合作「動物福利標章鮮奶」的目標邁進。註七
臺灣證券交易所於12月20日舉行「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啟動儀式」,東海因榮獲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受邀共同辦理訓練認證課程,開放上市公司與學校師生旁聽參與培訓,由基金會及主辦學校共同具名發給結訓證書。註八
「智慧碳中和園區」以打造「淨零示範園區」(Smart Zero Project)為目標。 擔負智慧節能減碳及循環經濟、負碳創農區及永續產業加速器、智慧生態區的具體開發,達到整合校內資源、建立永續低碳校園、連結企業建立永續產業等任務。 目前構想三大區塊,鄰近福林路的「綠色廠房」、大廠進駐合作的「研發總部」,以及低密度的「生態區」。
東海周遭工業區林立,綠色環保需求高漲後,傳產面對嚴峻的轉型需求。 「中部產業ESG旗艦計畫」、「資本市場ESG生態系-ESG人才培育」等認證課程是讓企業認識東海的起點,知道東海能提供「淨零碳排」的相關專業幫助。
對企業而言,「淨零碳排」的流程是,「培育人才」→「輔導與碳盤查」→「第三方查證」→「減碳路徑分析」→「減碳技術顧問團隊」→「碳與綠能市場」。
依環保署規定企業「碳盤查」後要經「過第三方查證」,全臺灣原有8家查證中心,現在開放申請名額,東海正以「智慧永續循環經濟研究中心」申請成為「第三方查證中心」,且目前已有2、30位老師投入證照課程。
在「減碳路徑分析」與「減碳技術顧問團隊」上,張副校長帶領的生質能、負碳技術、智慧生態與循環經濟整合研究團隊,組成「智慧淨零服務聯盟」,管理學院陳鴻基講座教授主導結合數位轉型與ESG的永續服務成立「企業永續影響力聯盟」。 這兩個團隊能協助企業進行節能、AI智能化管理、藻類與負碳技術實廠運用、永續報告書編纂、道瓊永續評比DJSI、碳揭露CDP、TCFD氣候財務揭露、ESG永續資訊系統等。
2023年1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正式訂定為2050年淨零排放、強化氣候治理、成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並明定碳費徵收、繳納及核算等相關作業,預計2024年向287家排碳大戶開徵碳費,達到自訂減碳目標者可享有優惠費率。註九 未來各機構都必須繳交《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的永續報告書,東海結合上述兩個團隊,擁有專業撰寫人才,在各大學中,當前應是處於領先地位。
「智慧碳中和園區」雖然還在整地階段,但基礎建設已經陸續展開。 AI計畫支持「循環經濟」的成果,以及「火星任務」基地已經運作一段時間,特別是「循環經濟」本是張副校長的強項,其領導的MIT水產養殖團隊,運用AI技術,於2022年10月25日獲得水產養殖BAP(最佳水產養殖規範,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Certification)國際認證。註十 最近更引進外界資源完成一幢示範屋。
2022年10月14日,東海與中華電信簽署「永續發展暨雲端技術合作備忘錄」,雙方將針對「智慧碳中和園區」計畫、AI大數據、智慧製造、科技與環境永續、零排碳等相關領域技術,由東海負責規劃研究,中華電信提供資訊及雲端平台服務技術的發展及支援,涵蓋範圍包括永續建築、韌性設計、「智慧碳中和園區」推動的節能低碳與資源循環等相關領域。
「智慧建築」延續「智能種子屋」的經驗,以「生態循環建築」的概念,目前正規劃在「智慧碳中和園區」打造一幢示範性的「綠能屋」,將導入綠能科技、綠建材、營建產業進行合作研發「永續建築」,不僅是校內師生的「減碳」、「循環經濟」的實驗場域,也是未來「綠色廠房」的示範屋。
隨著福林路拓寬30米工程完工,直達中科、臺中工業區、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且福林路將是未來捷運藍線的南北向連絡道路;「智慧碳中和園區」緊鄰福林路,占盡地利之便。 因此,規劃中的「綠色廠房」將是東海以「綠能屋」與「循環經濟」兩大強項,直接對接產業,幫助產業「智慧」、「永續」轉型的實踐場域。
這股轉型能量也能支撐大廠在「智慧碳中和園區」設立「研發總部」或「研發中心」,讓東海成為中臺灣「永續發展」的重鎮。
註一,為達到「淨零轉型」,行政院成立跨部會協調小組,下設「願景組:利害關係共識討論」、「模型組:科學基礎技術推估」,且由「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負碳技術」、「治理」等5大工作圈執行十二項關鍵戰略。 參見,「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官網。
註二,參見「智慧永續循環經濟研究中心」。
註三,參見「東海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
註四,參見「勞作教育新制度說明」、「勞作教育4.0來囉!」。
註五,參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註七,參見東海「高教深耕」官網。
註八,參見「聯合新聞網」等相關媒體報導。
註九,參見「ESG遠見」。
註十,參見「工商時報」。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