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破壞式創新:建築的產業與學習

九月 1 , 2024  

受訪者:邱浩修

時間:2024年8月9日 12:00-13:00

地點:DDS-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衝突的轉折點

 

  從智慧建築到未來事務所,從光點實驗班到價創計畫,在AI的應用上,無論是產業或是教育都面臨一個重要的轉折,而且是衝突的。 AI的新方法、新工具套用到現既有的教學、生產模式是為了要符合現有的思考模式,或工作習慣,或方法學,但這明顯是知識典範轉移的一個過渡期,生成式AI是一種破壞式創新,將完全顛覆所謂「現有的」思考模式、工作習慣和方法學。 

 

  例如,未來事務所提出的價創計畫,為了達到立即有用的產出,必須架在建築業現有的工作流程,從中切分幾段,判斷AI可以幫助加速某段;也就是說,生成式AI的應用是以效率化原有的傳統流程為基礎。 價創計畫畢竟是要成立一家新創公司,必須面對營運相關的問題,所以必須考慮相關產業普遍「現有的」習慣問題。 事實上,放眼10年、20年後,(可能更短)生成式AI必然把「現有的」流程打掉重練!

 

  教育界也一樣,建築教育的訓練是依據理性的設計條件以及感性的美學概念,一個一個將視覺的東西逐步整合成圖面與模型,所謂的設計好壞、效率與否之類的複雜關係完全依靠人腦的認知判斷,以及來來回回try and error的實驗過程,去接近一個可能的設計解答。 但人腦驅動雙手的工作效率畢竟沒有生成式AI高。 面對一個案子,過去一個建築師幾天內能做出2、3個方案,再怎麼優秀多花一點時間,最多想出10個符合條件且具創新性的方案,現在生成式AI幾分鐘內至少能夠做出數十個。 問題是,如果應用生成式AI只是加速原來的設計方法,只是乘以3倍,乃至10倍,這就不是破壞式創新。 

 

 

顛覆式衝擊

 

  生成式AI能生成不一樣的結果,至少過去沒想過的各種可能性,所以,真正的重點是,量變會產生質變,面對同樣的限制條件,應用生成式AI會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從迭代演化的概念來看,傳統機械時代的訓練模式中,只要某個模式能夠不斷複製來提高生產效率,就能一直套用,突變的機率自然降低;同樣的,建築師只能做2、3個方案的時代裡,突變的機會不多。 當生成式AI能放大十倍量甚至百倍方案數量時,如果能夠掌握關鍵條件,問對問題,定義(參數)清楚,不僅突變的機率變高,更可能找到好的、對的突變。 這才是破壞式創新真正重要的意義:無論產業或是教育界,學會「問對問題」才會拉出真正的競爭力。 

 

  當生成式AI應用於建築設計的方法普遍化後,產生兩個影響。 第一個,相較於機械時代,設計生產流程會變得相對容易,好的設計產品會被大量複製,更好的概念、更美的作品、更有效的結果,整體的品質會被提升了。 第二個,生成式AI使得「問對問題」能被更快速地進行POC(Proof of Concept),驗證概念可行性的效能提高,從而提高突變的機會,所以人類各個層面會爆炸性進步。 教育界將面臨顛覆式衝擊,如果建築的學習還是停留在傳統機械時代的白領訓練模式,將完全跟不上這種爆炸性的迭代式演化所出現的方法學。 

 

  我並非否認現有建築教育中透過大量時間製作手工模型、繪製圖面,來獲得空間經驗、理解建築知識的價值,因為真正的人類知識確實需要時間才能磨出真正的「內化的知識」。 但我想指出的挑戰是,未來大多建築類型的生產,乃至社會對建築的期待,恐怕更沒有時間,等待建築師們手工藝般慢工出細活。 建築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一部分,建築的創意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在精準有效率的理性限制中,找到獨特的感性解方。 而我相信AI的出現是個知識與生產模式的關鍵轉折。 

 

 

「從結果到過程」的新模式

 

  我目前兩位碩士學生用生成式AI完成論文,我們發現,以前做設計須要把各種條件,如問問題、定義參數、測試等,線性式疊加後出現幾個結果。 現在倒過來,先出現倍數量的結果,建築師從中判斷好壞,選出適合的方案,再回頭做原本的過程,包括參數、測試等各種的改變、調整,以趨近可能更好的方案。 可以說,以前是「從過程到結果」,現在是「從結果到過程」。 所以生成式AI時代,相較於傳統機械時代,學習模式確實不一樣。 產業也是如此,從設計到生產的流程也會出現巨大的改變。 

 

  傳統建築工法是把建築當作一個雕塑來慢慢灌鑄與雕琢,近年因為缺工而逐漸被重視的預鑄工法,類似樂高(LEGO)的元件化,元件的總類夠多,且能標準化生產,即使不能滿足部分的客製化,但已能符合大部分的需求。 未來事務所提出的價創計畫不同於傳統工法和預鑄工法,在面對一塊基地的客觀條件、法規限制與營建方法下,當需求都導入生成式AI的系統後,面積、法規、節能、元件、模組、成本等資料一目了然,只要確定設計元件的組合方式能夠使用預鑄工法,就直接進入工廠生產;一幢幢好品質的住宅完成了。 

 

  試想,過去建築必須仰賴各種設計圖,目前生成式AI帶出「圖面生成」,現在連「圖面生成」可能也是很快會消失的概念。 圖面是給人蓋房子時理解空間與元素關係用的,但組裝不須要平面圖、剖面圖,只要一份組裝說明書即可。 所以不是生成「圖面」,而是生成建築元件的「組合方法」。 

 

 

所謂的「蓋房子」

 

  在生成式AI的建築流程中,設計師甚至不必設計,而必須判斷什麼是好的設計,相當程度來說,不須要「傳統型」的建築設計師;這就是一種破壞式創新。 蓋一幢房子為什麼一定要建築師? 更正確的說法,建築師的定位或其職業任務應該重新定義,不是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圖面生產,繪製、修改、更正、認證,而是回歸到學習更有價值的判斷,什麼叫創意、效能? 如何把「判斷」定義成為對的「參數」;也就是問對的問題。 

 

  為什麼說「回歸」? 建築師的定位本來就不是蓋房子,而是知識的統合和生產者;所謂的「蓋房子」,建築師把知識生產的結果產出一套圖面交給營造廠去蓋房子。 在機械時代,知識生產的結果無法被取代,生成式AI時代不然,系統可以知識生產,這就直接威脅到建築師的專業;絕大多數的專業領域都正受到同樣的衝擊。 

 

  機械時代也曾經產生類似的衝擊,因為自動化,不須要大量的勞力生產,大部分的人坐進辦公室,藍領階級變成白領階級,從工廠走到服務業。 生成式AI時代來臨,被認證過的專業模型只要夠準確,從概念產出文件,資訊溝通,建立流程,凡此種種,一鍵式完成;專業的知識生產會被取代,白領階級比藍領階級更會被取代,AI時代或許應該期待一個「綠領階級」或是「創意階級」的全面興起。 

 

 

打開領域的「跨領域」

 

  回到大學教育,以建築系言,目前的教育是知識生產的結果,學生也學習如何生產專業知識的結果,這當中有很多技術層面,樓梯的比例、走廊的長寬、門內開外開,諸如此類等等,如果被導入生成式AI系統中,老師和學生就不須要學習或知道技術層面了。 這時,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蓋房子? AI做不到什麼? 

 

  AI沒有同理心,品質的好壞其實很抽象,牽涉到歷史、審美、感知、體驗、共鳴,AI不能說做不到,因為AI可以從資料案例中訓練,較準確的說,AI可以呈現,卻不能評估,至少不能確切指出好壞、美醜。 

 

  上學期光點計畫智慧設計班在策展後,以「競圖」做課程設計,分成三組:參賽組、人類評審組、AI評審組。 我們發現,能夠被標準化,製成格式給出分數的部分,AI可以取代人類;評審組的人類和AI給出的成績差不多。 但是,人的好惡差距非常大,可能是某種感覺、概念的影響,就會給出明顯差異的分數;相對的,AI給出的分數是立基於普遍性的標準。 

 

  獨特性、客製化,目前仍須要人的介入,建築設計原初的關懷仍然不變,什麼是創造力? 什麼是為人著想? 放在這個層次上,如果技術層面的學習逐漸降低,為什麼建築師一定要建築系畢業? 如果原來的專業有辦法被取代,為什麼我不能「跨領域」做不同專業的事情? 專業的門檻大幅降低後,領域之間的界限被互相破壞,所以「跨領域」的定義被改變了,不是不同專業的溝通「過程」,而是領域被破壞的「結果」。 生成式AI時代裡,將會是很多領域被打開後共同做一件事情。 

 

 

對話錄式學習

 

  光點實驗班清楚地看見,當一個新的工作模式方法、工具出現的時候,學生不知道如何問問題,他們提出的概念或解法還是架構在原來的知識體系上,而不知道新方法、新工具可以幫助他們創造突變多樣性的參數是什麼意思。 因為「新」,所以學生的經驗不夠,沒辦法認知如何用不一樣的概念、方法來問問題,只是用生成式AI達到本來就知道的事情,或設定好的解答,也就看不到,當問對問題時,且有效的引導後,生成式AI可以給出更多的可能,當中就有很多的詮釋空間。 

 

  教育或學習應回到原初「對話錄」(Dialogue)的辯證過程,以學生提出的方案為主要對象,不斷地挑戰他提出的問題,設計的結果是否對應提出的問題等等,在思辯中才有辦法知道是否只是重複別人的想法,是否跳脫既定的模式。 建築系的設計課一直如此進行,只是方法很原始、直觀,生成式AI的新工具、新方法可以更快速的、可評估的、更容易跳出框架,進行有效的辯證。 

 

  但是,加速的「對話錄」是否對創意、創造力等本質的學習必然產生正面的影響? 我覺得應該會往兩極化發展。 如何問對問題? 輸入參數引導? 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 老師的素養愈好、專養愈強,「對話錄」的成效一定會愈來愈好。

 

 

創意是唯一選項

 

  如何讓人在建築中活得更好?建築是一種繁複的、統合的溝通過程。 如果溝通須要語言,從建築需求與期待的自然語言,統合成設計圖面的形式語言,再轉成符合製造標準的生產語言,生成式AI的應用必須把這三塊語言有效地串連起來。在推進的過程中,產業的流程會被改變,建築的目的和價值必然也會被影響,當然,許多原本被視為天馬行空的概念,更有可能被具體呈現。

 

  光點智慧設計班有位建築系碩士班,她原本學紡織的,剛完成論文,透過200個案例,在編織和建築兩種語言形式的交會過程中,具體展現建築的新方向。過去這種跨領域的交會根本做不到,因為傳統的工具就是沒有這種材料和概念的具體化。 現在透過生成式AI,編織的織理與建築的概念可以轉成資訊的形式語言。 這是跨領域的新模式,從建築創作來看,每一件都是很棒的作品,且能被「蓋」出來。

 

  手機剛出現時,能隨身攜帶方便打電話傳訊息就可以了,現在,除了功能之外,強調的是美學、品牌特色。 建築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生成式AI可以完成功能性,且大幅降低成本時,建築的差異化會成為競爭優勢,建築多樣性就會大幅增長,也會愈來愈接近客製化、藝術化。 綜歸一句話,創意,是唯一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