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徐業勤
時間:2024年10月16日 10:00-12:00
地點:DDS-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徐業勤,25屆,東海建築系畢業,赴美MIT、Harvard進修後,出任AECOM副總裁,亞洲區總體規劃設計負責人。 2022年退休,投身教育,傳承經驗。 2024年,重返東海建築系任客座教授,親身籌劃「東海再訪」系列,廣結不同世代、領域的人才,以10場對話,衝撞東海未來。
重回東海,相隔40年,我覺得學生和東海的環境、感情很疏離。 一方面,學生對校園沒有記憶點,遑論「東海人」的理解、認同、凝聚;另一方面,校園欠缺統籌規劃,相關資料沒有清楚的連結網絡,散置四方或消失無蹤,過去引以為傲的傳承文化不僅被稀釋,甚至出現明顯的斷層。
大學環境對年輕人的人格養成很重要,面對鉅變的世界,我們更必須積極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我規劃三階段的系列活動:包括「東海再訪Tunghai Revisit」,探討空間營造的溫度及敘事;「臨界點Threshold」,在現今複雜且動態的城市發展,尋找在地化、情境化且合乎時宜的對策;「NEXT」則是未來的期望,也象徵了對東海進入創校70週年的省思及遠景的期待。 。
我希望這場前所未有的跨度一年三階段的系列活動,邀請20位正在不同領域掙扎、突破、領航的朋友,透過對話的衝撞,think outside the box,找出「東海性」,然後,結合校園規劃的內容,在70週年校慶時,做一次完整的展覽。
2024年10月14日,「東海再訪」起跑。 我邀請了10位東海校友,註一 兩人一組,各自分享經驗,相互對話,從不同的方式詮釋東海的敘事。
初始的想法是,東海反映出台灣很大的一個問題,沒有「敘事」;城市長得都一樣,生活也過於單調。 城市的敘事是指一個城市通過其歷史、文化、建築、公共空間和居民的經歷,隨著時間推移所發展起來的集體故事和身份。 在「敘事」的過程中,批判性地思考歷史、文化和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乃能定義這座城市獨特特徵、價值觀和願望。
10位對話者都是建築事務所主持人,卻各在不同領域探索,甚至發展出不同專長。 我們希望從「脈動」(Pulse)出發,分享自身成長經驗及受到東海的啟發,透過對話激發出更多元的議題,探討東海的發展及「東海性」。 目的未必是要得到一定的結論,而是呈現一種Raw model,讓學生看見衝撞,這是當前大學教育相當重要的一環。
第二個階段的主題是Threshold(臨界點)。 不論是整體經濟,極端氣候、國際情勢,甚至AI的發展,或城市建設造成的社會階級、資源分配不均,未來都市設計/都市建築皆面對專業技能與心態(skillset & mindset)全新的需求及挑戰,為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帶來莫大的衝擊。
東海也面臨同樣的臨界點,以致專業的光譜(Spectrum)發展愈來愈細、小。 我邀請6位對話者,註二 從城市規劃的視角,探討在極端的變化中,如何界定一個空間自身特殊的領域?這是一種動態的(Dynamic)過程、模型、變化,涉及全面,人言人殊,關鍵在於如何將全球化議題在地化:在台灣的涵構之下的特殊條件和經驗,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多樣性,以找出價值導向和創新導向為依歸的藍海戰略。
以價值導向、創新導向的城市規劃的動態過程須有一個客觀的評估指標。 我現正和臺灣設計院幫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 WDO)規劃「城市設計力指標」(City Design Power Index),從設計發展策略(Design Strategy)、設計活動(Design Activity)和設計成效(Design Outcomes)三個構面,評估動態的城市發展過程,以及城市公共政策及資源投入對城市表現的影響(Design Impact),例如競爭力、幸福感和永續性。
第三階段的主題是NEXT。 目前預計邀請3位涵蓋產官學研的對話者註三 ,以未來價值的實現作為背景,從產官學研的不同象限,探討未來專業的型態組織,城市設計的前沿研究,與國際人才競爭力的需求及培養等問題。 例如,喬全生是我在東海建築系的同班同學,他曾任AECOM全球總裁(建築及人居環境),目前是新加坡盛邦集團的集團總裁,我希望他從國際視野、全球展望的企業策略角度講未來人才的展望。
NEXT是四組概念,包括「N」,New Economy(新經濟)、New Lifestyle(新生活)、New Nature(新自然);「E」,Elevate(提升)、Enhance(增強)、Evolve(演化);「X」,eXperience(體驗)、eXpand(擴展)、eXchange(交流);「T」,translate(演繹)、transform(變革)、transcend(超越)。
NEXT結合產官學研的生態系統,讓三階段系列的目光總結於東海,希望東海能走出去,從更全面的角度討論東海的發展。 大學不是商業,但是非常需要從運營治理的角度,結合實際發展需求及挑戰,建立一個有效而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東海大學正面臨著一個重要的發展關鍵,「NEXT」作爲整個系列的總結,也希望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及經驗出發,探討東海的未來,從現有空間出發,尋找東海(城市)DNA及演進成因,結合軟硬體,從校園治理機制體現新的東海生活方式,最終以「東海人」(公民社會)的養成環境為目標。
註一,廖偉立(立建築師事務所)、黃豐國(豐國建築師事務所)、陳瑞笛、陳俊言(原典建築師事務所)、姜樂靜(內政部傑出建築師)、黃明威(貝聿銘及合夥人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符昌鋒(《不羈》獲3座金鐘獎)、莊學能(前AECOM Taiwan執行總監)、阮偉明(《室內》、《建築》攝影專欄)、簡學義(竹間建築師主持人,七度入圍臺灣建築獎)
註二,預計邀請,艾淑婷(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致力於城市美學,並紮根孩童)、黃金樺(前彰化縣青年發展處處長,青創經驗豐富)、許懷群(嘉義都市發展處處長,推動「木都2.0」,於文化部「再現歷史現場計畫」中廣受好評)、何涵晞(香港大學,眾象諮詢公司負責人,建立BIM資源管理)、陶懿君(前AECOM副總監,專長公共服務的創新價值)、李曉慶(ODCS tusio創始人,推廣新加坡智慧和永續城市的前沿經驗)。
註三,預計邀請,林洲民(前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AIA建築師),劉世南(成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臺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喬全生(新加坡Sabana Jurong規劃集團公司全球總裁)。
大圖(右)說明:徐業勤以東海英文首字「T」結合建築用T型尺、跨領域人才的概念,親製「再訪東海」海報。
大圖(左)攝影:張雨禾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