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東海「滿招」

四月 1 , 2025  

受訪者:楊定亞教務長

時間:2025年3月24日 16:00-17:00

地點:教務處

整理:張運宗

 

【編按】2025年3月18日大學「繁星推薦」錄取名單(包括「特殊選才」)公告,東海首度「滿招」。 TPR是AI計畫的三大任務之一,今年無論是AI參與創作的招生MV,或是「AI東海」專區改版,DDS、廣告團隊、校方都做出了十足努力,註一 「滿招」是令人鼓舞的成效。 我們專訪教務長談「滿招」的意義和未來努力的重點。 

 

「滿」招的意義

 

  今年大學部第一階段招生的「繁星推薦」,以及人數不多的「特殊選才」入學,東海皆達到「滿招」。 這是值得令人開心的消息,但平心而論,去年「繁星推薦」缺額2名,也是相當亮眼的表現。 但,因為「滿招」,東海就能向教育部爭取更多的名額。 更具意義的是,「滿招」反映了東海這幾年真的在改變,也在持續進步中。 

 

  這一兩年張校長親自主持各單位的各項管考會議,在招生方面我們制訂了行政、學術單位的OKR(Objective Key Result ,目標關鍵成果),如果一個系的大學部新生註冊率達不到50%或連續兩年達不到70%,就必須考慮改名、整併、停招或裁撤。 或許行政人員覺得負擔增加,但校方的決策確實傳達到執行層;或許老師倍感壓力,但時代改變了,招生是院系必須承擔的責任。 更重要的是,藉由OKR管考,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東海的辦學績效。 

 

  經過2022年「缺額」人數暴增的衝擊之後,註二 今年「滿招」或許是東海招生持續上升的具體代表,我們不僅要持續努力,也要注意到另一個問題,學生進來了,留得住嗎?如何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如果幫助學生找到興趣,輔導轉系?且暢通轉系通道?以及,即使轉出,如何透過轉學考補足缺額?簡單說,「就學穩定度」是學生進來東海後,教務處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因為,留得住人才,「滿招」方具真正的價值。 

 

 

「滿招」之後

 

  我們更應該慎重地思考「滿招」之後的問題。 今年有幾所學校被扣減招生名額,加上今年重考人數創近幾年新高,如果這些學生人數「增加」的效應,不能真實反映在東海的錄取率上,東海的招牌才是真正出問題。 

 

  更嚴峻的挑戰在後面,少子化危機!國家發展委員會發佈的人口推估中,2027學年度時,18歲大學入學人口將正式跌破20萬人,註三 大學招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但,東海有很大的優勢。 

 

  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一直是學生選擇的重要考量。 2024年,行政院推出「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配套措施方案」,註四 每年補助私立大專院校學生3.5萬元。 學生負擔大幅降低,在選擇志願時就可能把老字號且辦學績效良好的私立大學,比如東海等,排在一些國立大學的前面。 

 

  台中捷運藍線貫通臺灣大道,東海應該有三個站,一處是可接通工業區的二校區入口,一處是直達中科及榮總的校門口,一處可連結東海別墅、理想國生活圈。 台中是正在高度發展的都會區,十年後,產業、生活地圖將藉由捷運被大幅改寫,東海正處於人才培育出口的樞紐位置,有機會且必須要結合中部產業生態圈的發展,逐步發揮關鍵影響力。 

 

「滿招」代表著我們必須非常努力,東海責無旁貸應該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台中市政府「共同開發捷運站」,徹底活化校園、校地,否則我們將會對不起未來幾代的東海年輕學子。 

 

 

「招好」、「招滿」

 

  「滿招」回應了一個長期受到討論的議題:面對少子化的衝擊,東海應該降低學生人數。 這應該是正確的,因為相關的老師、空間、設備、行政的負擔都會隨之降低,而教學環境品質也可能相對提高。 但是,這必須從永續發展的目標,有計畫地逐步推進。 問題不完全在學費,學費在東海財務的佔比約在5至6成,尚屬合理。 問題的關鍵在於校園資產是否活化?外部資源能否增加?如果東海校產能夠充分活化,學費的占比必然大幅降低,與外界的合作也能更加密集,學習環境品質也就必提升。 

 

  教育部為了避免學校藉活化之名行牟利之實,涉有明確且嚴格的規範,簡單說,即使現在推動校產活化計畫,至少須要三到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 但,校產活化是董事會的權責。 

 

  某些資產雄厚的私立大學可能在幾年內實施「免學費」政策,對東海而言這在少子化的激烈競爭中是一大警訊!所以,在校產活化推進前的過渡期,不是輕易地降低學生人數,而是「招好」、「招滿」,更重要的是,留住學生。 

 

  除了前述教務處在「就學穩定度」的努力之外,學習品質提升才是培育人才的根本,也才能真正吸引學生進入東海,留在東海。 舉個具體的例子,「AI東海」成為東海的招牌,大一必修「AI思維與程式設計」在高教深耕計畫中獲得肯定,全台首座AI NB教室也屢上媒體版面,DDS-THU AI中心取得兩項價創計畫,比肩國立大學,更是難能可貴。 

 

  但是,必須承認,東海在數位轉型的腳步略嫌保守,我們必須幫助老師和學生更深入探討AI能實際解決哪些問題,對教學與學習帶來哪些助益。 校長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從不同層面提升教學品質,例如已經籌組課程委員會,針對「AI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的授課內容,集合校內外的專家意見提出修正。 

 

  教務處的工作不僅是招生,更涵蓋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未來發展,我期盼能創造學生、學校與企業三贏的局面。 我也希望藉由「滿招」讓更多的人看見,東海真的在改變,也在持續進步中。 

 

 

註一,參見「AI東海 生成未來』MV首映記者會紀實」。

 

註二,參見「111學年度的招生」。 

 

註三,參見「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 年至 2070 年)」,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08。

 

註四,參見「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