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白鎧誌(工學院助理教授、萌芽教師)
時間:2022年6月17日 下午15:30-16:30
地點:GOOGLE視訊
整理:張運宗
【編按】6月8日《遠見雜誌》公布「2022年最佳辦學大學」,東海在私立大學中持平第8。 各校正副校長的評斷依據主要鎖定在「產業連結」、「跨域整合」和「國際合作」三大面向。 其中,「跨域」重點是,「AI」(54.2%)、「永續應用與服務」(29.8%)、「智慧醫療」(24.8%)、「智慧製造」(23.7%)、及「健康長照」(21.0%)。*註一 前4項正是「AI計畫」規劃的「校級計畫」,*註二 特別是「智慧醫療」,「你有醫院,我有AI」*註三 為東海在AI策略的跨域發展上,在全國各大學中跨出領先的一步。
「智慧醫療」於2020年中榮、東海、研華取得科技部「臨床資料庫與AI之 跨域開發及加值應用」4年期整合型計畫,全臺重要醫學中心都參加申請,我們獲得的補助額最高。*註四 發展的初衷是「重症照護」,透過AI技術開發來輔助醫師進行醫療判斷。 面對AI引導的新主題,第一步是醫療與資訊工程進行跨領域的對談,探討重症當中實際臨床的問題,包括腎臟、呼吸、敗血、衰竭的疾病風險預測。 從對談中建立溝通的基礎,達成共識,在這反覆循環的過程,不同領域的人從陌生到熟悉; 人,是跨域團隊的關鍵核心。
「智慧醫療」需要龐大且優質的資料庫,中榮的醫療資料庫高達五百多萬筆! 第一年的前期,AI中心和中榮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對重症資料庫進行很詳細的彙整、清理,並密集和臨床醫生討論,了解醫療相關的術語、名詞,才知道如何從資料庫中取得我們需要的資訊,並建立國際標準化格式。 在清理資料,取得數據之後,就能用一些演算法開發關於疾病風險預測的模型。 開發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到位,其間還是必須進行反反覆覆的資料調整,和臨床醫師的來回溝通。
雖是第一次踏入「智慧醫療」的領域,但第一年產出了雙方可接受的良好結果:「ZOE:AI+HI智慧重症照護診療系統與跨院實踐新模式」,且受到科技部計畫評審的肯定,第二年持續獲得最高補助經費,並於2021年底獲得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 中榮醫師信心大增,希望進入臨床,了解模型初步落地的規劃與驗證,在臨床的實際場域中,藉由醫師的回饋,了解ZOE模型進步改善的空間。
除了中榮多達約五百多萬筆的重症資料庫之外,第二年開始引入國際開放資料庫MIMIC-IV(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IV),進行模型開發與相互驗證,從中探索許多值得開發的空間。
疾病預測適用的範圍廣泛,為什麼是「重症」? 因為「重症」的疾病種類多、監測變化快速,於臨床重症的生理監測可能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幾秒鐘隨時會出現變化。 然而,如此一來著重「單點式」一個特徵一筆記錄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其實並不能有效掌握「重症」的快速變化。 第二年我們決定改採「時間序列」(Time Series Data),透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DL)演算法,能夠掌握與觀察病人每個時間點數據的變化,且符合醫師臨床判斷方式,並重新訓練疾病風險預測模型,目前模型訓練初步成果明顯更佳。
經過一年的開發,部分模型開始進入臨床規劃與驗證階段,且已經產出一些結果,接下來必須面對一個基本問題,不同家醫院的資料型態不太相似,我們開發的模型是否在跨院的應用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第二年中期,衛福部提出智慧醫療跨院驗證計畫,每家醫學中心都可拋出一個議題,各家醫學中心自行決定是否參加; 參加者愈多也代表受到更多的肯定。 中榮提出的「腎臟重症急性腎損傷(AKI)AI模型」獲得北榮、成大、高醫、馬偕4家醫學中心的參與,隨後獲得其它醫學中心的認同,成為最多家參與的跨院驗證議題。 目前產出成果相當不錯,代表我們開發的模型具備穩定的表現。
有了「跨院驗證」的成果,是否能夠做到「跨院學習」呢? 如果我們開發的模型要能跨院應用,甚至跨院共同開發模型,就需要彼此的資料,但因為醫療資訊受到嚴格的保護,且制訂嚴格的隱私條款,所以各家醫院的資料往往不易取得。 怎麼辦? 這就是近幾年很熱門的話題:「聯邦式學習」(Federated Learning),不需要取得醫院的資料,而是基於同樣的演算法架構,透過共同的模組格式,產出不同的模型,進行參數的交換和整合,再透過加密機制建置一個共有的模型,如此可以讓模型做出更廣泛通用的預測。
透過「聯邦式學習」,中榮和嘉義分院AKI模型的跨院學習達到可接受的初步成果,也呈現還有許多需要調整、克服的技術面。
第二年度即將結束,我們希望在第三年度更進一步改善醫療臨床品質管控; 「落地」到「AI+HI」。 HI,Human Intelligence,基於技術面,我們希望得到更多醫師的意見回饋來訓練AI模型愈來愈「聰明」,不是只有預測,而是在疾病風險發生時,協助醫師給出處置建議。
「落地」的第二件事情是「認證」。 所有的醫療器材都需要經過認證,現在「軟體」也能認證,因次,開始朝向美國FDA(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醫療器材軟體」(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 SaMD)認證的目標邁進。 認證的同時也要開展輸出,不僅輸出臺灣周邊醫院,更要邁向國際。
6月18日中榮陳適安院長主持「ZOE:AI+HI智慧重症照護診療系統與跨院實踐新模式:第4季計畫成果及下年度規劃報告會議」,羅文聰主任強調,「落地」與「國際輸出」應是第三年度的重點,吳杰亮副院長也具體提出第三年度的規劃,包括:技轉規劃、跨院驗證、專利/論文、SaMD取證、院內臨床應用,同時也開始啟動國際頂尖團隊的合作。
過去大學教師不重產學,主因是難以做研究、出論文。 「智慧醫療」在第二年的論文發表,已投稿12篇論文(9篇已發表),東海AI團隊教師合作者即占了8篇;且已取得或申請中臺灣、美國的(發明、設計、新型)專利達14件。
從專案教師到專任教師,在AI中心跨域到智慧醫療、智慧建築,並參加萌芽計畫,協助實驗班的課程規劃,在「教學、研究、服務、學習」的重壓下,看似增加了龐大的工作量。 確實如此,但我喜歡資工強調的「挑戰」,從一開始我就沒有預期付出與回報的問題。 努力的付出,然後任何一項成果,那怕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我都覺得是很棒的。
面對「跨域」,無論資工或非資工背景、專業或技術,在專業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後,又要涉入相對陌生的領域,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徬徨。 我覺得,至少先參與,在過程中不斷增進自己,老師也要「自主學習」呀! 找老師、同儕討論、讀論文,其實這對任何一位教師都是相當熟稔的態度與方法。
「智慧醫療」是顯著的例子。 東海沒有醫學相關的科系,剛開始參與一定多多少少會害怕。 以我的經驗,好的計畫很重要。 AI計畫的目標很清楚,智慧醫療團隊有明確的KPI,所以我給自己一個短期的目標,只要產出第一個成果,成功經驗是可複製的,接下來的問題往往就不是問題了。 也就是說,透過不斷精進的循環歷程,一定會找到一個肯定自己的價值、成長的空間。
我在每一堂課都會告訴學生,可以盡情地探索,但要給自己一個期望、目標。 學期結束時,我總會回頭問學生,你有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
註一,參見,「快報!『年度MVP學校』新出爐,台大、逢甲、台科、朝陽能霸榜成功?」,《遠見電子報》,2022年6月8日。
註二,參見「看見進步或成長 ~ 校長互評」。
註三,參見,「你有醫院,我有AI」。
註四,參見「智慧醫療的第一階段(東海篇)」。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