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在解封後的第一季 (今年) 有小幅復甦,但第二季起又陷入遲滯; 各項經濟指標 (如CPI、PPI、失業率等) 均呈衰退。 使得國際金融機構頻頻發出「大陸經濟是否瀕臨衰退」的警訊。
無獨有偶,在面臨債務高掛,外貿不景氣,中美經貿對抗等挑戰中,房地產泡沫也終於爆開。 自去年恆大倒閉,今年又迎來中植集團底下中融信託大面積爆雷 (債與息均無法兌付) 和上周的碧桂園也跳票事件,說明作為拉動經濟 (GDP) 25% 的不動產業不止失速且已危機四伏。 長江實業創辦人李嘉誠於八月上旬以七折「拋售」香港新樓盤後,在北京的豪宅項目據傳以低於表列價格一成的售價「加快」賣樓。 向來以眼光長遠且精準聞名的李嘉誠這一拋售和加快代表什麼? 代表大陸的房市可能就要崩盤了?! 看看大陸最大的全國性連鎖房仲貝殼網的股價 (年初以來一路緩跌,而半年來呈急跌) 大概可以一窺究竟。 任何市場的走勢都是量先價行,沒有量就沒有價了; 貝殼網股價一路緩跌就代表大陸房市的價格也是一路緩跌。 聽說上海的樓價已經跌了一成半到三成之間! 難怪佔GDP五成的內需/消費也熱不起來。
如果你的資產 (以房子代表) 價格下跌,但你的負債 (房貸) 沒有下跌,你會增加支出還是減少支出呢? 答案應該是減少支出 — 以修補你的資產負債表,英文稱為Balance Sheet Repair,房價跌得愈兇,你的支出也會減得愈多。
宏觀經濟的基本原理
基本上,一個人的花費等於另一個人的收入。 但如果A的想法改變,他決定減少向B購買而存下部分的金錢 (以應付未來的不確定),這時B也會減少向A購買的金額 (因為他的收入減少了),使得A的收入也減少,而其花費也跟著減少。 同理,在國家的層面上,如果一個團體的人在存錢,則另一個團體的人就必須反過來「去儲蓄」 (de-saving) 以維持經濟的運轉。 但如果每個人都在儲蓄,沒有人「去儲蓄」,這時這些儲蓄就會從經濟活動中消失,使得大家的收入都減少。 但正常情況下,這些儲蓄通常會經過金融機構 (銀行) 轉借給需要的人; 利息的高低浮動就是用來平衡借款的供需:借款者眾,利息會上調,以吸引更多人儲蓄以提升貸款額度; 反之利息會下調以吸引潛在的借款者進場。
但在資產泡沫後價格大幅減記的情況,個人或私人企業都有資產負債表修補的需要,而減少支出。 個人可能擔心資產縮水會影響其往後的退休保障,私人企業因看壞景氣或缺乏投資機會而有撙節支出的打算。 如果一瞬間大家都開始儲蓄而減少支出,這時候銀行的存款會持續增加,而借貸會持續下降,結果大家的收入一起減少,而引發惡性循環,導致支出更少… 這時由於需求不振,物價也跟著轉跌,益使企業更不敢投資擴廠 — 縱使利息跌到零或負也不為所動。 結果經濟陷入通縮 (Deflation)註一 而不能自拔,這就是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房市、股市泡沫後所遭遇困境,這種因資產負債表縮水而引發的不景氣就叫「資產負債表衰退」。 這個理論是辜朝明註二 (Richard Koo) 先生在2008/2009次貸海嘯後所提出的名詞。 由於資產負債表的通縮不是來自需求不振,而是由於資產減記所引起,所以想藉貨幣政策 (降息),增加貨幣流動性以提振需求的效果不彰。 日本在安倍晉三上台後積極的貨幣政策 (由黑田央行的量化寬鬆到利率轉負) 還是無法幫助日本走出失落的二十年。
對於資產負債表的衰退,辜朝明所提的解方是財政政策 — 擴大政府支出為手段,以彌補私領域投資的不足。 意思是:如果私人不願借錢、投資,則由政府來借錢、投資以填補經濟活動的不足~government as the borrower of last resort.
最近一兩個月,中國政府也陸續推出一串降息降准政策,但皆無法刺激景氣。 股市一跌再跌就是例證,如果政府不願 (或無法) 於此時加大舉債,增加投資,則衰退近在咫尺!
鄭清和,08-24,2023
註一:通縮 (Deflation) 是指物價普遍下降,導致貨幣價值增加的經濟現象。 在通縮中,消費者傾向拖延消費,預期價格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抑制了經濟活動。 企業利潤減少,可能導致失業增加。 中央銀行可能會降低利率,推動貸款和支出,以遏制通縮,維持經濟穩定。 通縮顯而易見的,對投資和經濟增長極不利。
註二:辜朝明(Richard Koo)是一位台裔美籍經濟學家,生於1934年。 目前任職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他以對於日本「失落的十年」的分析而聞名,於1997年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強調私人部門傾向於償還債務,導致經濟停滯。 辜朝明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在世界銀行工作。 他的研究影響了對於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政策,並對理解債務循環的影響有所貢獻。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