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徐業勤
時間:2024年10月16日 10:00-12:00
地點:DDS-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AI時代中重訪東海」之上篇「重訪東海」是徐業勤籌劃「再訪」系列的10場對話。 東海校園完整,但長期缺乏與時俱進,註 徐教授「重訪東海」上篇係從城市整體規劃的角度,提出深入的探討。 本期續刊下篇「AI時代」,則透過AI所帶來不同層面的衝擊,為東海校園規劃再帶來不同的思考。
東海的發展必須放在時代的變動中觀察。 現在高喊的「AI時代」,瞬間來到,但時間很短。 ChatGPT問世時,我正處在AECOM退休,重返校園培育人才的轉換接口,兼具專業經營和教育的雙重身份,我覺得AI會帶來很快的改變,很大的衝擊,因此,未來如何發展?如何延續?必然成為重要命題。
初始,我第一個想法是AI將有兩個層面的影響。 第一個是對於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影響。 過去IA(Intelligent Argumentation)講了很久,現在講AI,從半自動化到生成,這是思考主體的角色對換和可能性,直接影響我們如何面對未來的世代如何運用AI工具;隨之而來的應用,第二個層面,專業事務所的訓練與發展過程的影響。 這直接影響到產業生態系統(Eco-system),也就不是單純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空間問題,整個人、事、時、地、物的條件都會改變。
我比較不擔心Design thinking的影響,因為這永遠想不完,且一直有新的元素加入。 我比較側重思考的是Eco-system的問題,例如工業4.0促使產業開始轉型,智慧製造、數位雙生等已經在進行中,AI時代,臺灣的產業有沒有準備轉型?我在AECOM時,就從「創新」、「價值」導向推動城市整體規劃及設計在「服務内容」的轉型,且必須「產品化」,任何研發的成果須能成為服務的加值內容。 城市規劃本是未來的發展,取決於未來的想像與界定。
「創新」、「價值」須要很多工。 AI如何結合城市大數據成為城市決策過程中重要的工具,必須先考量和現有工具的融合度。 例如過去我們在AECOM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工具SSIM(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可以總成城市各種複雜的系統。 城市規劃的每一個環節拆開成一個單元,都不難,但是決策過程最困難的部分是把各個不同的城市系統(如交通,開放空間,經濟產業,社會服務…)單元結合在一起,每個環節的決策過程都必須放在整體的結合來進行考量, 這就成為非常複雜的問題 。 長期以來,複雜的決策過程都必須依賴擁有豐富經驗的「老法師」,隨著數位工具大量出現,城市大數據中心中心相繼成立,除了決策過程及方式的轉變之外,也勢必對於產業的生態體系Eco-system有更大的衝擊。
未來的Eco-system,我覺得,從績效導向出發(Performance-based)的趨勢及需求越來越高。 當AI、大數據等工具對城市規劃設計的複雜因素的掌握度愈來愈高時,我們能藉由工具的輔助,發展出一個非純靜態的模型,了解KPI的達成度,甚至進行貫時性研判(Longitudinal research and validation),幫助我們了解資源投入的輕重緩急,或是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係,讓每項資源達到合理有效的運用。
每個城市的條件不一樣,例如臺灣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資源不同,因此每個城市發展的定義、風格也都不一樣,城市規劃設計必須能夠情境化(contextualize)、在地化(localize),從Performance-based的角度,對於寰宇的概念可以結合不同地方及城市的實現條件及重點,讓每個城市自己選擇。 這種民主式(democratic)開放式(open-ended)的城市規劃實踐思考已經逐漸成爲主流,而不是像過去直接移植國際化,現代化,而摧毀了地方原來的肌理及寶貴的歷史及文化遺產。
城市規劃設計應該被視爲一個未完成的項目(incomplete project),才有辦法在動態的社經條件變化中進行轉化;在過去,設計模型很難做到開放式,因為改一次就要重做一次。 如何運用AI技術,運用動態的開放式模型在動態的社會中產生符合一座城市的情境化、在地化,讓城市能夠自己選擇、定義發展風格。
在AI的時代中,另一個重要的思考是資源的透明性,以及絕對不能菁英化。 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應該是人才向上流動,而不是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我們在發展AI的過程中,應該同時注意由上而下的整體資源及系統的架構建立之外,更應該同時由下而上的從產業的生態系統現實出發,提供一個能夠支援及促進現有產業轉化成長的體系。 記得二年前我剛回台灣時,曾參觀了資訊學會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系統。 這真的是一個很厲害,非常複雜的系統,可以處理各種資訊。 問題是,這麼複雜的系統須要複雜的文件才能發揮作用,臺灣的建築事務所以10-20人的中小型居多, 除了執照送件(甚至要外包BIM廠商製作文件)完全從事務所的運營及設計過程中,無法運用這麼複雜的系統,甚至成爲設計及決策過程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這套系統沒有平民化,也不易影響建築師的Design thinking,而是建築師將成果外包給BIM廠商,再交由法定機構審定BIM產出的設計圖。
我覺得,關鍵是,AI應用的模型不是耗費鉅資開發一套機制,然後眾人資訊上交而已;必須平民化,向下延伸,滲透到建築師各種層面的Design thinking。 AI帶來的不僅只是系統開發,而是深入了解產業需求,例如,建築產業中,如果對象是事務所,什麼是「建築事務所」?佔最大比例的事務所的實際狀況?需求是什麼?如果希望他們能夠成長,如何進行適應新時代的再教育、再訓練?資源如何分配?行業間如何協作?人機如何協作?諸如此類的問題,才是AI時代必須重新思考、實踐的重要課題。
重回東海,我正處在AI時代中,尤其是對學校最重要的課題,是未來的人才需求及訓練。 AI帶來的最大變化,不只是一個skill-set 的問題, 更是一個 mind-set 的問題。 如何在AI時代對於各種固有思維產生了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的重要關鍵時刻,界定出未來專業的藍海戰略及以價值導向和創新導向的新時代專業光譜,都須要我們跨出行業過去劃地自限的習慣,從跨界合作,多領域協同發展的方式,找出我們獨特的主體性及競爭力。
註,2016年東海委請AECOM「協助學校進行校園整體規劃」,(第209次校務會議)後續查無相關資料,似已不了了之。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