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回首梅校長

五月 1 , 2016  

  梅可望前校長日前逝世,讓我們有機會在此回顧那段東海質變的歲月。

 

  像所有東海人一樣我們在此哀悼梅校長的辭世,並對他長時間 (13年;1978~1992) 服務東海說聲謝謝 — 無論如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梅校長入主東海有其時代背景 — 那就是要從一個精英式的小學校 (財政上脫離美國聯董事會) 獨立站起來;要從一個專事培養出國留學的美國先修班,轉變成為能與台灣當時經濟成長所需,提供優質人才的學府。

 

  梅校長所採的策略,套用今天金融術語,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 簡單地說,就是降低錄取標準以大量招生。 這作法在現在看來仍情有可原;為了收入,而不得不的作法。 相信換成其他人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要有教無類的話,以當時東海的聲譽,只要打開大門就可以做到,但真正的挑戰是如何維持那個特色和格調。 很可惜,在這層面上,我們沒有看到梅校長有過任何建樹或努力。 祖產耗盡,光華終究難再。

 

  量化一定會帶來質變,其它先不說,光是學生素質降低也就是質變了。 但梅校長帶來的另一個質變 (較不易為人察覺的) 就是東海文化的改變。 自創校以來,東海採美式作風一向以開放民主自居;這可從我們校園設計、勞作教育、師生融合,乃至開放圖書館窺其究竟。 當時的執政者礙於東海的美國背景,不敢染指校園;我們沒有職業學生,也沒有任何黨團活動。 自由民主的風氣塑造了我們的DNA;也成了我們的傳統。 以東海那麼少的人數竟然出了許多反對黨的領袖人物,如林正杰、游錫堃、吳乃仁、司馬文武等就可得知。 梅可望成功的讓國民黨登陸了東海;他不僅把當時的黨政帶進,也帶來了威權。 於是蔣公的銅像也矗立於校園,他的廟 (中正紀念堂) 也蓋了起來。 許多老東海人 (包括我在內) 13年間皆拒絕踏入校園一步以示抗議。君不見那中正廟的建築設計直指臺北國父紀念館?!  與東海校園樸雅的唐宋風格完全不稱。不知早期校友看到這般景象,會傷心流淚還是破口大駡?

 

  為了蓋中正廟,梅校長不惜違反私校法規定 (不得出售校地),假借交換名義,以兩仟坪相思林和郵政總局 「交換」 四仟萬新台幣。 此舉引起東海人群起抗爭 (請見本期「我被梅校長“轟”出校長室!」 ) 。對學生之不滿他表面上假裝讓步,允許學生出面和郵局交涉 (期以撤銷售地),但背後運用其黨政關係 「說服」 教育部同意此不法 「交換」。 此事當時還被譏為 「假協調真賣林」。 試想當年東海在財政拮据下還要賣地建廟以對當局輸誠是何其荒謬?! 有人會問,那當時的董事長是誰,怎麼會讓梅可望為所欲為? 如果我告訴你,當時的董事長是查良鑑,即行政院司法行政部部長退下的,你大概會很驚訝吧! 怎麼這樣一個國民黨人能當東海董事長? 但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兩人聯手才能讓東海徹底黨國化! 梅可望可以當13年校長之久,一定也是查良鑑之賜。 如果我告訴你,梅可望固定付給查良鑑每月六萬塊的酬勞,你也會更驚訝吧! 要知道,東海的董事及董事長一向是無給職的! 梅可望當了13年校長後,居然還不知足,還想當董事長。 此事幸賴大批校友挺身而出群起攻之而作罷,倖免東海精神於另一劫!

 

  往者已逝,來者猶可追。 寄望梅可望時代的過去能帶給東海人一份省思;了解大度山這塊淨土得之不易,持之更難。 自由民主的校風彌足珍貴,在當下量化寬鬆的逆境中,讓我們還能保有這份特質而驕傲。 套用王偉華書院長的一句話: 讓學校裡多一點東海、少一點大學。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1. 剛上任的研發長王立志可說是目前校園裡最忙碌的一位老師。 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才讓他坐下來「暢談東海價值與願景」,希望您不錯過。

 

  1. AI (人工智慧) 來了」,此將顛覆您我的世界,慎重在此推薦。

 

  1. 與AI一文相互輝映的是「國家為何必須深耕程式教育」。 此文悠關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力;是針對高等教育的革命性新觀點。

 

  1. 金融海嘯過了8年,人們還在擔心不景氣是否再次來臨,「When should investors worry about growth?」 一文教你理解和應付這一次 (?) 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