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學而時習之」—論當今高等教育的挑戰

二月 1 , 2017  

  論語中最有名的就是第一章,學而篇;而第一章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 對這句話所有的人都覺得淺顯易懂 — 指的就對於所學要能時常復習以加深體會。 其實這種理解是完全錯了。 時習之習指的不是復習而是練習、實習的意思;英文註解是practice,孔子教人在獲取「道」 (知識) 後能夠put into practice (身體力行)。 一個人得道後能夠將之付諸實行,才會「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跟當今的高等教育有什麼關係? 關係很大,但得從另一端 (指外在環境) 說起 — 那就是數位科技革命帶來的史無前例的衝擊。 我指的是機器人、大數據、區塊鏈*註一和AI (人工智慧) *註二 將取代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白領工作。 換句話說,以目前大學教育培養成才的畢業生將面臨其工作被AI取代的危機,而迫使我們去思考下一個命題: 我們將如何改變教育的模式以培養新時代的大學生?!

 

  假使我可以將人的頭腦分成左、右兩半 — 左腦是思維、邏輯;右腦是情感、想像。 理論上將來機器可以完全取代人的左腦 (人和AlphaGo的圍棋大戰已宣告人腦不如電腦),而讓人獨優於右腦;人與人間的競爭也遂成為右腦之戰。 馬雲稱未來的機器將在知識方面大為進步,所以人和機器未來的角逐主要是在智慧、在使命、在價值觀上。

 

  換句話說教育只有在創造力的發掘與價值觀的培養上才有其真正的意義。 也就是如何培養我們新一代大學生的右腦! 個人深信高教的思維要有革命性的轉變 (shift) 才有未來。

 

  因此學校的注意力要 —

 

  1. 從學到習: 知識傳播的手段要從課堂走向實踐;去習 — 去實習、去動手、去實驗、去領受失敗,以增益其所不能。 考試意義相對不大,體驗才是重點。

 

  1. 從知到識: 知指的是專業知識 (是垂直的領域),而識指的是視野,是橫向的聯結,是見多識廣的概念。 這就是為什麼跨系所學習 (目前規劃中的中長程發展計畫重點) 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1. 從教到育: 教的是知識,但育的是文化、是個性、是EQ、是領導能力。 過去東海的住校學習、勞作教育,乃至今天的博雅書院,著重的都是這個「育」字。 一個人少了「育」的教化,不就是成了個機器人?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 (東海) 的中長程計劃已往上述三個轉變靠攏。 我們的博雅書院就是一所右腦培訓中心;達文西計劃要誘導學生走出 (書本) 和動手 (創作);跨系所學習已定位成整個計劃的核心。 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加強與落實這些計畫,使之全面推廣到每一個學生! 此等挑戰不可謂不大!

 

  學校三長 (教務長、學務長、研發長) 任重而道遠了*註三!

 

註一: 本期的亞洲週刊封面故事: 全球金融革命風暴 — 區塊鏈導致銀行大裁員

註二: 今年美國聖誕節最夯的禮物就是亞馬遜的Echo — 一具家用語音機器人和助理,Google也隨後推出Google Home。

註三: <<論語>>泰伯 (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1. 開年以來最大的頭條新聞就是川普當上美國第45屆總統。 「川普當選,你怎麼看?」一文與您共享!

 

  1. 本期專訪重量級人物 — 學務長羅文聰,深談東海的軟實力與內在改變。你知道什麼是「軟實力」嗎?為何它很重要?

 

  1. 很有趣的,本期轉載一群在校生的作業: 2016口述歷史「博雅書院教育的實踐與反思」。 請觀看youtube影片: 啟承

 

  1. 吳文建校友對上一期社論「衝決網羅」的迴響;語重心長!

 

  1. 川普經濟學中的減稅和大幅增加基礎建設勢必引發通膨。 Charles解析黃金過去在通膨環境中的投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