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期的社論我不止一次提到少子化的威脅,但陳良基*註一說: 教育的海嘯不是少子化,而是機器人。 在2016年的一次訪談中,他提到機器人與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才是危機所在; 未來,學習型態將有所改變: 網路取代教室、機器人取代老師,學制並非人人適用。
那身為高等教育一員的東海要如何面對這迎面而來的海嘯呢?
幾次對學生的演講中,我常問他們PC界裡的三位巨人: 賈伯斯 (Apple)、比爾蓋茲 (Microsoft)、和麥可戴爾 (Dell) 三人有什麼共同點? 答案是,都只念了大學一年級! 我還沒提到FB的祖克柏呢! 看來教育對這些創業家好像沒有什麼幫助 — 還可能有害?! 中輟現象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就是傳統的學制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了; 大學必須走出高中教育思維; 就是從集中化、標準化和制式化,走向多樣化、個性化和自由化。 現有的學習系統源自19世紀工業時期,其目的就是培育出大量技術人才; 這些人需要思想一致,動作一致,可以坐上同一條生產線。 現在大學想培育的不是第二波工業時代的一體人,而是第三波資訊時代有思想、有創意的個體人。
但我們如何培養這樣的人呢? 面對即將入學的新鮮人,我們用什麼樣的言語、心態和準備來迎接他們呢? 我們必須說服他們 (同時也說服自己) 為什麼他們必須花四年時間取得一張文憑,但又可能學非所用,或錯失潮流?!
東海的答案:
首先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必須了解未來的學習會朝向適才、適性和適所去發展 (陳良基的話),因材施教變得更重要。 傳統的教育思維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 改變才有未來 — 教育部不改,我們也得改。
現成體制下,高校 (受教育部層層管控) 能改的其實有限。 我們認為,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學裡做學程的調整; 專業分工讓研究所和博士班去做,大學四年則走向多元、跨領域和通才。 這就是大學院*註二的背景和由來。 在中長期發展計劃裡,在高教深耕項目下,我們 (東海) 已準備並推出所謂的大學院制 — 旨在打破系所間藩籬,讓不同科系學生在不同階段接受非專業的必修和跨域學習,期以達到「專業又宏通」、「創新又博雅」的教育目標; 並帶領東海邁向王校長提出的「一所具有深厚博雅底蘊的創新卓越大學」的願景。
大學院制,在準備了兩年後,已於107學年度開始實施。 這是東海多年來的第一項 (也是唯一一項) 的結構性的改革; 是順應少子化,及面對數位科技衝擊的具體回應。 對東海而言這是劃時代之舉,對台灣的大學高教也是跨出改革的第一步。 意義非凡!
我們拭目以待!
——————————————————————————–
註一: 陳良基歷任教育部次長 (2016年5月)、現任科技部長 (2017年2月)。
註二: 大學院內涵圖示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