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10號晚間民視知名的專題性節目台灣演義以東海大學為主題播放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深入報導。 因為這是少數母校有機會站上主要媒體難得的時機,所以事先知悉的校友們已透過Line等社交媒體為此事件爭相通告; 相信不少東海人已躬逢其盛,看了這場難得的節目。
我因為看錯時間 — 以為是晚間十點才播出,所以miss掉7:55的首播; 到了八、九點時就有不少親友們發Line給我告訴我說他們看到了節目,並紛紛稱道及按讚。 身為節目受訪者之一,我挨到午夜零時才看到重播,竟然還有點緊張。
有別於一般新聞,專題性的報導(Special report)首重深入,這點民視是做到了。 東海的源由從來華宣教士開始,到政府遷台,十三所大陸的教會大學如何在台復校都有了相當具體的交待。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屢屢提及當時獨特的勞作教育 — 師生一起,絕無例外。 片中不只一次提到蔣經國獨生女蔣孝章也要參與洗廁所,突出東海立校以全人格教育為核心的價值; 同時也反映基督僕人精神與傳統士大夫觀念間的衝突。 這種西方文化的注入不僅是東海的特色,也帶給了當時台灣高等教育相當的衝擊 (impact)。
選址台中是要平衡台灣南北的發展; 座落大肚山是要凸顯自己的精神與風格。 以蘇州式建築風格蓋出的校園,竟然可以跟極現代化的路思義教堂和諧共處,彰顯東海是一所傳統與現代互為表裡,人文與科學兼容並蓄,有深度和廣度的大學。
在經歷了時代的變遷 — 由農工社會到資訊時代,這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往後第二個66年的歲月要如何走起?
我想這是民視製作單位心裡應有的問題! 我是在極短的時間裡被通知邀約訪談的。 當時只說需要半小時,問幾個題目即可,誰知道整個過程長達一個半小時,而且問題層出。 印象最深的是記者一開始就丟出的一個大哉問:你認為東海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我毫不猶豫的回答說:少子化和高校間彼此的白熱競爭。 去年台灣新生兒只有十三萬五千人… 就算這些人二十年後都選擇上大學,恐怕現有大學的學生座位都還填不滿。
那怎麼辦呢?
我說學會提出的建言是「與時俱進」,並「超前部署」。 數位科技的來臨是時代的巨浪,我們不只面對還要積極擁抱。 面對二十一世紀,東海已經重新定位於「數位」、「跨域」、「博雅」,並積極部署全校性的AI教育,企圖藉著數位轉型,再創台灣教育的先河。
我知道礙於時間,節目恐怕無法將我上面所言播出一二,所以特此再予陳述,讓關心母校的東海人了解學校的處境,以及我們努力的方略!
附註:
【民視】台灣演義-東海大學 2022.07.10 (片長 47 : 41)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