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s 訪談記錄

【校級計畫 1】智慧醫療的新階段(中榮篇)

十月 1 , 2022  

受訪者:吳杰亮(臺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時間:2022年9月9日 上午10:30-11:30

地點:DDS THU AI中心

整理:張運宗

 

【編按】兩年前DDS官網專訪「吳杰亮主任談中榮的數位轉型」註一,堪為臺中榮總和DDS THU AI中心開啟合作的見證。 次年發佈「智慧醫療的第一階段(東海篇)」註二 。 兩年後,吳杰亮主任榮升副院長,新任陳適安院長鼎力支持,更大步發展,不僅在國科會(前科技部)的整合型計畫中表現優異,更從臺中榮總走到跨院,且積極邁向國際。 

 

 

從臺中榮總到跨院聯盟

 

  臺中榮總和大渡山學會-東海AI中心合作的主體「智慧重症」是基於國科會(前「科技部」)的整合型計畫,經過兩年,尤其是雲創學院白鎧誌老師帶領AI資訊團隊開發出腎臟重症2個模型、呼吸重症3個模型,以及感染、敗血休克與後來增加的重症營養科目。 一個模型開發、資料庫建立的成功關鍵在於專業領域和AI資訊科技的合作,每個主題我們幾乎每週,至遲每個月都有一次進度會議,至今產出12篇論文,以及6大類別的14項專利。 這當中AI中心貢獻相當多的心力。 

 

  兩年的努力,無論是其他家醫院或是國科會都看見了,不僅第三年計畫一如預期地順利推進,且陳適安院長接下「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讓我們的成果有機會進入跨醫院驗證的5個主題之一,進而發展出「跨機構聯邦式學習」,註三 這在國內算是相當前沿的發展。 

 

  系統的建立並非難事,難在醫院之間的協調,包括資料的清洗、模型的布署。 除研華科技提供資訊平台之外,臺中榮總資訊室進行資料串接,跨院模型的掛載則仰賴AI中心承擔相當繁重的努力,不斷調校臨床應用的情境和需求。 這個過程和模型開發一樣,必須克服重重難關,才讓「腎臟重症的急性腎損傷(AKI)AI模型」在「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中得到高度的肯定,並獲得第二年的經費支持。 

 

 

從落地到國際

 

  整個人工智慧模型開發,原本的想法很單純,做出模型、寫出論文、申請專利, 然後這套AI預測軟體能運用到各醫院中。 當陳院長爭取到跨院驗證的機會時,我們更進一步走向「軟體醫療器材」(Software as Medical Device, SaMD)認證。 這在計畫初始時,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從資料清理到建模,怎麼可能想到申請軟體醫療器材認證、開公司? 

 

  但是,不僅國家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整體趨勢與需求是落地應用、產業化,更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在申請專利、進行跨院驗證的過程中,發現這套AI預測模型具有可靠的穩定性和可適用性,且當整個模型更精練、特徵更明確後,確實得到不錯的預測結果。 所以,我們決定「智慧重症醫療計畫」第三年的重點就是「軟體醫療器材」的申請。 

 

  若要申請「軟體醫療器材」認證,須將模型原始開發過程的資料轉化成為專業的申請程序,但法規上,醫院不是軟體或醫材的製造商,也沒有販售執照,所以自5月份開始,我們一直在尋找可能合作的醫療器材製造商。 在AI中心的協助下,我們拜訪了SGS(臺灣檢驗科技)、金屬中心、塑膠中心等產學單位,最後篩選了3家,目前已有初步的決定。 

 

  製造商可以做符合法規條件的系統,但技術的核心仍在DDS THU AI中心,目前已經在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落地的模型必須持續調校、更新。 透過多方的合作,我們希望今年能夠取得第一項的軟體醫療器材認證,也就是說,達到第三年的預期目標。 

 

  接下來,我們正努力增加AI軟體醫療器材的曝光度。 例如,透過台灣智慧醫療聯盟、國科會、衛福部的相關管道。 此外,9月份我將赴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交流,10月份赴Washington, D.C. 參加「臺灣生技健康產業赴美國拓銷團」。 同時,羅文聰老師曾提到南向政策延續到中東區域,我相信,只要我們的作品更加成熟,必能透過外交管道和國外醫院推進合作。 總之,我希望未來兩年,我們的作品能讓國際看到。 

 

  軟體醫療器材產業化的意義不僅是利潤的回饋,我們的初衷是藉由國家經費的挹注,產出一個對人類有用的公共財。 我相信,不管這套軟體醫療器材用在哪裡,都有臺中榮總、DDS THU AI中心,以及投入計畫每個人的角色,也都將會為這份貢獻而驕傲。 

 

 

從孕育搖籃到下一步

 

  三年前,臺中榮總上下一體的投入,同時,王茂駿校長願意支持雙方的合作計畫,不僅投注相當的關心,更重視DDS THU AI中心的規劃與發展,因此投入計畫的每個人鬥志高昂。 每個禮拜總有幾天的夜晚我們在AI中心的白板上進行無數次的腦力激盪,構思藍圖、規劃方向。 直至今日,我們仍在這個方向上努力。 可以說,DDS THU AI中心是孕育這個智慧重症醫療計畫的搖籃。 

 

  如果這個計畫有100分的成果,至少40分在臺中榮總,40分在DDS THU AI中心。 透過這樣的合作機制,東海也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教授、工程師和學生,東海應該善用機會,讓學生能夠實際參與人工智慧醫療相關領域,持續累積能量,必將產生莫大的影響力。 實際上,經由這項計畫已經衍生出幾個醫生和教授之間的個人合作。 

 

  如何讓紮實的合作基礎與不同的個人合作能夠形成東海在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特色? 這將會是東海下一步的重要課題。 

 

 

註一,參見,「吳杰亮談中榮的數位轉型」。

註二,參見,「智慧醫療的第一階段(東海篇)」。

註三,參見,「從AI到HI:智慧醫療兩年成果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