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I計畫」啟動,「建築」是起頭鎖定的重點之一。 因東海建築(從校園、系到校友)美名國際,因東海是從校園規劃開始構築理想;「AI計畫」也是從東海邊陲營造一幢透明全開放的大渡山-東海 AI中心開始。
「院系計畫」全力支持創藝學院和建築系,激發林文海院長日後與科博館合作以「藝境,異遇」獲文化部「推動博物館及藝術5G科技跨域應用計畫」的最高額補助。 建築系主任邱浩修探索新科技與傳統的對話、結合,「透過新的技術產生的新的想像,成為某種策略的可能性」,不斷尋找團隊組建,從發想開始,探索實踐的聚焦所在。註一
在「院系計畫」的基礎上,「智慧建築」由邱浩修擔綱,成為「校級計畫」之一,雖然探索仍是探索,但「種子屋」(SEED House)成為故事開始的起點。註二
由「校級計畫」發展出製造、建築、永續的「實驗班」於2021年展開密集討論。 曾瑋接棒建築系主任,從垂直跨域探索如何改變建築系的學習模式。 Covid-19來襲,高層更迭,啟動的時程延後,但探索的腳步全無停歇,並由「實驗班」發展聚焦教育轉化的「光點計畫」(「那些使人有智慧的必發光,好像穹蒼的光體。」〈但以理書〉12:3)。 2022年中,「定調會議」於第一會議室舉行,以「智慧建築」為主體,建築、景觀、音樂跨域成立「韌性設計」實驗班,從「老師改變」開始。註三
2023年2月,AI中心建立群組積極尋求數位貫穿「智慧建築」(產業、教育)的真實問題(Real Problem),並整合產業的適當團隊。 4月,優美家具林偉修執行長經趙元旗董事介紹認識邱浩修,受邀親至AI中心與羅文聰會談後,主動表達全力推動的意願。 適逢AI中心正在思索下一步的發展,面對「探索」與「改變」的世代,願意投入、定義問題、組建團隊、建立模型成為當務之急,結合AI中心、產業、建築的「論壇」想法迅速產出。
邱浩修與AI中心密切合作之外,積極對外整合資源,4月26日,確認臺中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 經多方評估,論壇訂在AI中心舉行,現場參與30人,線上200人;5月5日公布,24小時內,線上報名超過預期,只好提高至250人。
6月10日,「人工智慧建築設計理論與實務論壇」(AI Thinking and Making for Design)正式登場,論壇主題:
AI人工智慧無疑將會對未來建築文化,產生多方面的重大改變。 它將允許我們更有效率地進行設計、生產更多樣的設計方案、以模擬測試我們方案的有效性,以及控制建築建造後的效能。 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急速發展,AI技術演進第一次從一種外在設計工具的「生產力提升」,轉變為一種內在的「思考力替代」?甚至觸碰到「創造力重塑」的新邊界。 向來作為創意到實踐整合的建築師,面對智能化的建築生產過程,該如何做出調整與因應?本論壇邀請了建築、藝術設計與科技跨域知識領域的專家與先行者,共同來描繪建築與設計產業的未來新輪廓。
此次論壇分四大主題。 第一個主題「AI在建築設計理論與實務發展脈絡」,介紹人工智慧在當代建築與設計思考中的論述與發展,引介人工智慧技術在建築設計中的應用和潛力。
邱浩修以「AI設計風格?從機器生產到機器學習的設計思想演繹」為題,從建築史的宏觀視野,強調人類已經自農業、工業進入信息時代,自人力、機器進入數據資本。 2012年因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的發展,開啟AI復興的浪潮,2015年AlphaGO 贏遍世界圍棋高手,預示著AI將加速超越⼈類許多基本能⼒。 2023年ChatGPT的⽣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DN)浪潮全面衝擊各行各業,對建築設計來說,AI已經是一種「創造性替代」,帶來輔助設計流程、溝通與連結、效能與創意的改變,建築師勢必面臨全新的風格遷移與探索。
第二個主題「AI在創造力的設計啟發」邀請兩位講者,從技術與藝術的不同角度,探討人工智慧在影像思維與創造方面具體應用技術與設計方面潛力。
Google資深研究工程師鄭慶一在美國視訊主講「從生成到共創–AI輔助設計研究、應用與展望」。 他認為「技術」是在觀察與行動間,尋找愉快與解決痛點,做出有價值的事,AI對台灣建築師的應用仍有賴於在地化的資料。
在建築發展的過程中,「建築」與「藝術」逐漸壁壘分明,此次論壇特邀Dimension Plus創意總監蔡宏賢以「AI將如何顛覆和形塑科技藝術的未來?」為題,分析他們如何在認知、消化、批判的過程中,讓AI協助藝術的創造。 並以接受文化部委託「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的經驗,討論技術資源的媒合支持,及實作開發的人才培育。
第三個主題「產業實踐案例分享」,邀請 AECOM徐語辰主講「AI與數位創新於AEC產業之實際案例」、王寅武建築師主講「ESG新建築 – Al+BIM永續目標下的智慧設計城市與建築」,分享如何使用AI來生成、優化建築設計流程、創造與溝通。
第四個主題「面向未來:人工智慧在建築設計產業的前景」,由羅文聰主持,特請UB優美傢俱執行長林偉修、特請技聯組工程顧問公司主持建築師邵棟綱短講,期能帶動建築界探討人工智慧在未來建築產業中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特別是如何準備面對未來建築產業的挑戰和機遇。
羅文聰分享「AI中心跨域整合與發展經驗」,如何在明確方向的過程中,挑選產業,組織聯盟,看重點、提解方,組團合作,建立模型。
林偉修自稱「亂入」,因家具看似與建築無直接關連,但他看見AI對產業的莫大衝擊,深知築設計領域即將進入劇烈的版圖變動,立志親身參與改變。 「今天是開球」,林偉修希望學界的討論能帶入產業,找出痛點,有效運作,建立價值,創造世代。 他已徵得羅主任和邱浩修的支持,將在北部、中部各辦一場,作為全面推動的第一章。
邵棟綱以「Gen Z are the true digital natives」為題,強調AI將帶來組織、能源、移動力、韌性的改變,先進國家能夠引進國際技術和組織,或者統⼀規格,而台灣是「叢林法則」,設計、營造等各⾃獨立,欠缺系統作戰。 他藉由許多實務案例,說明AI帶入「數據管理的思維模式」,面對的是新都市體系的結構性課題;這是一個重新定義「新的真實」(New Reality)的時代,
台灣建築師量體大,但八成以上是小型事務所,停留在手工繪圖者居多,BIM引進數年,使用者希缺,GDN的相關應用讓建築師看見希望,卻不得其門而入,設計與營造仍是好似對立的兩面。 龐大的競爭,僵化的模式,建築人才紛紛流向國外,或轉業。 因此,商業軟體的開發,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有效運用,是建築事務所的渴望。 羅文聰總結AI中心的成功經驗,「取法乎上」,信息時代裡,開放數據是必要條件;「埋鍋造飯」,集結人才,組建團隊,落地解決。 為了建築界的下一步,這是參與論壇的建築師的權利與義務。
論壇後兩天,6月12日,光點計畫「韌性設計」班於建築系舉行每學期一次的成果發表。
早在寒假期間,邱浩修(建築)、何立智(景觀)、張乃文(音樂)三位老師密切討論成果發表的真實場域,由此溝通跨域課程的設計。 張乃文是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理事長,主動提出中部各據點,最後選定南投辦事處成果發表當日,黃凱琳主任親自出席。
8組學生均跨系組合,都是第一次學習數位軟體。 各組為了帶動發展遲緩兒童的五感,從聲音、色彩、音樂、動作,絞盡腦汁,發想設計,同時在現場接受各老師的挑戰。 乍看之下,作品並不成熟,因首次嘗試以「數位」貫穿發想到設計,其實幾乎每件作品都具備開發的可能性。 老師一致建議感動滿滿懷的黃主任挑選幾件作品,共組一個以南投早療辦事處為場域的計畫,產出模型,爭取更多資源。
「改變老師」是「韌性設計」班的課程設計方向,經過第一年兩次真實場域的成果展示,「韌性設計」班第二屆將出現大幅度的改變,這正是「韌性」的最佳展現。
從「定義未來建築」發想,「AI計畫」以「院系」、「校級」、「光點」等計畫提供具體的策略支撐,從一幢「種子屋」開始,從幾位老師的討論開始,一次次吸引業界的關注與投入。 「論壇」只是「開球」,實驗班成果展也只是「起手式」,每一步都在對的策略方向上前進,對於「產業」與「教育」兩端的「探索」、「改變」從未停止。
圖說:本文大圖優美提供。
註一,參見,「邱浩修談『環境智能設計產學共創計畫』」。
註二,參見,「種子屋——溝通的工具」、「校級計畫的關鍵目標–智慧建築」、「建築系師生設計永續『智能種子屋』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註三,參見,「一個推動實驗班的里程碑」、「光點實驗班定調會議」。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