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ial 社論

家長的焦慮 (二)

八月 1 , 2024  

  自從上期社論發表後陸續接到一些校友回應,想知道未來教育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可以期待的。 現今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同時受到兩股力量的衝擊:一是少子化; 另一是科技化。 少子化的情勢很明顯,那就是新生入學人數呈現斷崖式的墜落; 顯而易見後半段排名的大學或專科很快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而被迫退場,科技化是指科技的進步要求大學畢業生有一定的科技能力才能迎合社會的需求。 

 

  站在學校的立場就是因應情勢,趕快拿出生存策略 — 端出特色 (見2022年9月社論:牛肉在哪?) ,冀望勝出於紅海。 但長期因應科技浪潮,做為一個教育者大學則必須思考,國家社會需要培育什麼人才才能進一步發展?!  

 

  比老師們更早發現的傳統教育模式已不符合現在社會的需求,家長們開始集體焦慮!

 

  傳統教育是什麼模式? 它的目的為何? 戰後的台灣師承日本,韓國經濟發展模式,以製造業為工業化策略,以加工為手段,出口為導向。這樣的經濟體需要一大批整齊劃一、手腦聽命的工廠型員工。 這些人能夠坐在生產線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群體動作如一以追求效率最高,產量最大。 在這種目標下,企業不需要員工用腦,只要用手就好了。 於是就有軍事化的作息管理,有統一思想的每日朝會。 

 

  這時學校也會忙著訓練大批整齊劃一的學生出來 — 在接受填鴨式教育後,這些人基本上以記憶和背誦吸收知識,相信老師所教的,不會質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用提到創造力了。 這種教育理念很符合上一世紀產業的生存邏輯 — 大量生產,大量製造。 填鴨式教學成本低 — 一個老師可以教上一班七十個學生,一本書可以教上十年,合適量產。 

 

  現在化的社會需要的是什麼呢? 從經濟活動觀之,服務業已取代了製造業的大半空間; 價值取代價格成為競爭的最佳手段; 創新 (innovation) 和創造 (creation) 是企業長期發展的生存之道。 機器逐漸取代人工之後我們要的是「腦」而不是「手」; 這個腦不僅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能創造、發明。 就是具備所謂3個C:

 

  1. Critical thinking (獨立思辨思考的能力),
  2. Creativity (創造力),
  3. Collaboration (合作)。

 

  如何培育學生有3C?! 答案可能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作為一個全球最有創意和最多發明的國家,美式教學和東亞式的教學截然不同。 從小學開始,美國的老師就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方法之一就是不給答案,而是強迫學生思索問題; 這和我們要求學生背誦標準答案極大的不同。 另一特色在於美式的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鼓勵學生勇於挑戰現況 (Status quo),跳脫傳統思維框架 — 這是為什麼美國在科學發現和產品開發上領先世界的主因。 頂尖大學裡,學生如果只會重覆教授所教予的,其成績只會是B。 A級學生是那些可以超越老師講稿,提出自己新論點的人。 

 

  已開發經濟體的成長動力是來自創意、發明和冒險精神,而非生產成本的降低或效率的提昇註一。 因此後進國家的挑戰是如何改變教育的體系,使之轉而培養/生產出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畢業生和企業家 (entrepreneurs)。

 

  對此我們沒有立即的答案,但認為生成式AI的到來提供了一些改變的契機:

  • 首先,老師課堂上授課時數可以縮短; 許多知識在ChatGPT上都有; 課堂改以討論為主,教學為輔 — 老師不再以教為主,而改以問為旨。 課堂上參與討論程度也列為學生成績之一註二。 

 

  • 再來,鼓勵跨域學習,讓跨域成為必修而非選修。 

 

  • 其次,恢復畢業論文的要求,或獎勵畢業論文的提出,以抵銷若干必修學分等; 理工科學生可以實驗、實作代替。 

 

  • 但最重要的,學校得著手研究如何利用AI改變,改進目前教育模式,讓AI能幫助每一個學生選課,跟蹤學生上課及學習成效,讓AI能夠扮演個性化/個人化助教的角色,期以因才施教。 換句話說,學校必須自問「我們應用生成式AI的策略為何?」

 

  主事者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科技帶來的是對傳統的顛覆,與其被顛覆; 不如主動顛覆自己。 傳統式四年大學教育 — 又貴、又長、又跟不上社會需求,已失去其時代意義。 教育者能不驚醒嗎。 

 

  最近學界一個大新聞是今年在第一輪入學申請中,成大的歷史系報考的名額是零,這個新聞還登上經濟學人雜誌註三。 校長們豈能不焦慮?!

 

 

註一:依靠廉價勞工和土地,這是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策略; 繼中國之後,越南、印度等也走上這條路,但台灣顯然必須改弦易轍。 

 

註二:在美國MBA課程中,課堂參與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佔總成績的30%。 

 

註三:請見經濟學人2024年第27期文章《The strange death of liberal arts》。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1.  一封「給智慧製造實驗班第二屆公開信」,剖析了實驗兩年凸顯的結構性問題。  

 

  1. 中研院院士校友座談聯誼會」,高度關懷東海,發言踴躍,AI勢必發展,投資是財源主力。  

 

  1.  AI賦予大型網路平台智慧和新的力量,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們?!

 

  1.  有一種賭博方法,就是輸了一把以後加倍下注; 再輸則再加倍,認定遲早總會贏得一次,這叫作馬丁格爾策略。 但這適合股市投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