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春節期間就約好回校探望校長 (拜年),但時間上一直「喬」不攏,直到這周二 (2/4) 才到校長室一探。 這裡說的一探,真的是探個頭而已,因為張校長只有一個小時可挪。 我笑著跟校長說:「我們兩人真算是君子之交 (淡薄如水)」! 因為大家都忙,基本上我們一年大概見兩次; 一次台北,一次東海,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彼此溝通有問題; 事實上因為理念相近,默契也就十足了。 再者,學會的立場是不干預校內事務,如有意見通常也會以社論方式發表於學會網站上。
當天剛好適逢學測放榜,話題無可避免地就到招生上了,由於少子化,入學人數呈斷崖式陡降,各大私校面臨存亡之危,在老牌私校中,雖然目前還看不到有退場之虞,但大家也已感受到了生存壓力。 有財團支撐的大學,如長庚、元智、大同等沒有財務問題,但其它人則必須面臨開源節流的挑戰。 校長說東海也必須思考我們是否一定得維持一萬六千人的規模? 是否減少師生可以減少費用。 降低損益門檻?
節流之外,就是開源了,張校長說東海得天獨厚有著這麼一大塊校園不予開發實在可惜! 我們要的就是閒置資產變現 — 不是賣掉,而是活化以產生現金流,這事一直在他心上,但或許董事會有其它想法而未能有所進展。 另外一個生財之道就是對外募款,這一塊張校長的思維就是要往校友以外的圈子去開拓,找各大企業去勸募,這當然需要一個心態的轉變,東海是不是願意走下山,融入工商世界? (這對一所以文史為根的大學似乎不太容易。)
我前去看校長 (除了拜年外) 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向他抱怨東海對大渡山學會和AI中心存在的忽視 — 已經到了令人無法再坐視的地步,我告訴校長說,學校對外發布的訊息絕少提及大渡山學會 (和AI中心),儘管我們每年捐了幾千萬註一 從事AI推廣和TPR活動 (AI東海 生成未來) 。 極度誇張的是,到去年年底為止,學校的官媒完全沒有提到大渡山學會和AI中心,你能想像這種事真的發生嗎?
大渡山學會2018年就倡議AI,而且於2019年與東海簽訂框架協議,採取具體行動,捐錢和學校一起啟動AI計畫,但居然沒有一點credit,設想如果我捐了一仟萬 (不要說上億) 給逢甲,至少他們的官網也會說聲謝謝吧! 我之所以會這麼不平,是看到2/9工商時報A8版刊載了「東海某教授攜手輝達,打造AI校園」; 這七八百個字文章一路吹捧某人以「一手圖書管理,一手推動人工智慧… 將AI導入校園,讓東海在校園智慧資訊服務聲名遠播」,但完全沒有文字片語提及大渡山-東海AI中心。 作為一個東海人,我當然高興媒體對母校的積極報導,但身為學會的一員,我們也必須站起來,對這種「置若罔聞」、「全盤端去」的報導表示憤怒,我實在不願意在此重覆AI中心這幾年來做了多少事 (請大家上DDS官網查看),但就我們獲得經濟部補助的兩個價創計畫註二 就可以讓東海和台成清交平起平坐,令人刮目相看。 但詭異的是沒有人來對我們說聲謝謝,或拍拍肩膀,這種心態如何能喚起廣大校友對母校的向心而慷慨捐款?!
抱怨完時間也差不多了,校長說他要去盯總務處的工作,我就起身告辭。
在回台北的高鐵車上,我又想到校長今天特別強調的開源 — 校產開發,這麼重大的事難道董事會不知道嗎? 難道這不是董事會該主動積極的事嗎? 校長大概知道我一向對董事會持批判,所以今天也避談董事會目前的心態。 二十世紀心態的董事會如何引領二十一世紀的AI大學呢? 墨守成規是死路一條,董事會應該大破大立,拉高格局引進有名有實力有理想的社會賢達才能再造東海!
不可諱言的,董事會的一個關鍵職責就是募款,但東海董事們從未被賦予募款的職責。註三 我們期望他們能主動參與募款工作,以支持大學的各個項目、獎學金、基礎設施和整體費用,而不是將募款一事推給校方。 除了利用他們的社會關係發掘潛在的捐贈者外,董事們也應該參與學校的特定募款活動; 甚至以身作則主動捐款以展現他們對東海的承諾。 董事會必須在增強學校財務健康,以協助其能實現教育使命上發揮更積極的角色 — 不論是替學校拉來金主,自掏腰包或甚至考慮自動讓賢。
後記:3月18日的新聞,東海大學繁星滿招,逢甲缺3、中原缺6、輔仁缺22、淡江缺21。
Great! 看來這次TPR收到成效…
註一:大渡山學會捐款近況 — 近三年 (張校長時代) 用於AI計畫及其它:逾8,700萬。
註二:AI中心分別於2021年及2024年爭取到經濟部兩項價創計劃的補助:「數位雙生精實生產管理系統開發計畫」、「建築資訊智慧生成系統開發計畫」。
註三:據我所知,歷來東海董事鮮少捐款。 以目前學校情況,我們不得不現實一點,提供董事席位給大額捐款者; 學習川普的金卡居留權之舉,向錢看齊!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東海滿招」的意義是什麼?
「繁星推薦缺額創近三年新低 東海滿招」揭露勝出的問題何在?
我稱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哲學為企業終極競爭力,為什麼?
人工智慧時代來臨,造成組織內部管理上和認知上的分歧,您是站在哪一方?!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