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海接櫫一所「具有深厚博雅底蘊的創新卓越大學」願景時,除了延續鄭清和理事長長期贊助博雅書院之外,DDS如何發揮Think tank功能,貢獻己力,「For a Better Tunghai」?
2017年1月鄭理事長拜會王茂駿校長,研商東海未來發展方向,旋邀教務長林良恭、研發長王立志、副研發長林惠真、校長特助(博雅書院書院長)王偉華,表達支持校長以「學院」為主體的發展方向。註一
「大學院」的「大」從一個形容詞概念,經過密集的研議,逐漸成為建立「跨域」基礎的動詞。3月王立志召開「大學院第1次籌備會議」討論《大學院構想草案》。文理學院是東海「博雅底蘊」的基礎,乃旋邀林良恭、學務長羅文聰、文理學院院長江丕賢、楊定亞、博雅書院書院長卓逸民、王偉華與DDS研究部主任張運宗商談文理學院先行的可能性。此後,一個學期內,王立志、王偉華、張運宗固定每週四開會。以「溝通—連結」(connect)為主軸,透過「語文」、「通識」建立「專業」與「跨域」的基礎,成為「大學院」結構設計的核心。
4月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草案」(「高教深耕」),註二王校長於第一會議室聽取「大學院」推動發展後,認為適足為校內各計畫推動之借鏡,遂下令加速擬定具體計畫。隨後,確立理學院、博雅書院、工工系先行,透過實踐、對照,確切了解「大學院」執行成效,並邀楊定亞、阮美慧老師參與籌備,童元方與胡承波老師加入課程規劃。嗣後,經鄭理事長同意,張運宗無酬接受研發處專案副研究員一職,協助推動「大學院」。7月,校長於第一會議室確立《大學院制度構想》、《大學院制度行動方案》;王立志出任副校長後,「大學院」正式列入「高教深耕」子計畫。
2017年底鄭理事長發表社論〈Student Obsession(學生惟念)〉,註三提出「以學生為重心的價值觀念,希望成為東海的新文化!由此再出發 — 凝聚校內外人心,走出一條嶄新的路。」「學生惟念」清晰總結「大學院」計畫設計的核心理念。
大學院籌備期間提出構想書草案時,首揭「問題分析」,即言:
一個東海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什麼?知識,基礎、跨域或專業?能力,溝通、團隊、問題解決或Critical Thinking?態度?答案應為以上皆是。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學生必須面對包括就業在內的多元、多變的社會需求,以及畢業後終身學習的要求。因此,學生該如何擁有因應社會需求的素養與能力?如何被啟發而有動機和能力去學習,並提升實踐後的成就感、創意與勇氣?
在此探索下,具體擬定《東海大學大學院創新實驗計畫》。註四
大學院構想初始就相信「改變學生必先改變老師」。大學院突破過去中、英文分別授課,互不干涉的模式,以「跨域」為起點,透過「語文與溝通」的主軸,讓中英文老師在六大主題中,共同討論建立相互呼應的課綱。這種創新模式需要中英文老師彼此充分溝通,必然增加許多激發創意的備課壓力。
中文老師透過阮美慧居中協調,很快就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英文老師的接洽屢遭挫折,直到陳南妤老師的加入,積極主動,合適人選,逐步就位;陳順龍接任英語中心主任後,更全心全力配合;最難的關卡一反而成最堅強的後盾。這群兼任老師投入大量的熱情及許多非任課時間,甚至成果展前一晚陪著學生準備,次日全程參與;種種付出皆無法支付鐘點費或任何形式費用。
大學院另一改革是結合「專業」與「跨域」的需求,設計大一必修的通識課程。歷任主任陳以愛、王崇名、卓逸民,及社會系主任鄭志成全力協助,原本最擔憂的通識課程、老師,竟是到達有求必應、快速順遂的程度。
若侷限於既有以院系「專業」課程為主的時段設計,「跨域」學習必然滯礙難行。教務長林良恭完全配合大學院計畫,親自協調相關單位全力優先解決問題。
2018年3月「大學院組織架構」完成時,理學院院長楊定亞慨然接下執行長一職,阮美慧出任副執行長,聘楊雅安為專任助理。楊定亞親自規劃多場系主任座談,了解問題,謀求解決之道。透過大學入門,楊定亞既率阮美慧、童元方親力邀請學生加入大學院,更創「大學願餐會」,邀請學生共餐,分享學習種種。楊雅安一手操持全部的行政事務,同時以學姊的角度面對學生各種問題,她的成長與態度令每位老師動容。
一個明顯的例子,最能看出老師的改變。大學院的設計讓非文學院的系主任必須面對過去不必操心的中英文與通識課程,且理工學院課程繁重,既要讓出學分排入通識課程,又要排出共同上課時段<這對系主任是莫大的挑戰。經過一學期,當課程安排會議一開始,各系主任紛紛主動提出空檔時段,商討如何減輕學生負擔,一小時內達成共識。「學生的改變很明顯,我為什麼不做!」當一位系主任說出此話時,各系主任紛紛點頭示意。
2019年12月7日(六)大學院成果展在體育館舉行,註五總計18組參與,高教深耕計畫執行長王立志副校長帶領參與計畫的老師們全程參與。
首先由陳順龍帶領學生唱「Beauty and the Beast」,學生朗誦O captain/ I have a dream,接著各組代表或中文或英文口頭報告、主題影片欣賞,各組皆有成果展示攤位,並設學期作品欣賞區。
學生製作主題涵蓋系所專業及跨域課程,更深入生活/環保等議題。例如,「淨化,進化/Clean up」主動接洽新北市淨灘活動,結合東西神話傳遞環保概念;「衣服的自白/ The Confession Of Clothing」,深度比較中西服飾的演變,設計手繪卡片、小冊;「懶/quators」發揮極大創意,改善生活習慣;「舌尖上的東南亞/A bite of ASEAN」介紹地方香料及文化特色,並編印成中英文的書本。
再如,結合專業科系知識,化學系研究何種化學成分過高不適合校狗食用;生科系用點陣圖介紹校園內的黑冠麻鷺;物理系解釋松鼠跳躍遠近和尾巴長短的關係;另有一組則製作天氣瓶,告訴大家理科課程很有趣。
「無論名次、人氣,一整天下來,每位老師、每位學生的眼中無時無刻散發著光芒。」一位全程參與成果展的主管如此說。
註一:參見,〈大學院制〉。
註二:參見,〈朱俊彰談未來五年的高教〉。
註三:參見,〈Student Obsession (學生惟念)〉;〈學生惟念 (二)〉。
註四:有關「大學院」具體內容,參見「東海大學大學院創新課程–培養學生多元學習力」。
註五:參見「2019大學院成果展宣傳片」。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