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工商時報周一 (7/10) 的一份報導 (D8版,經濟教室),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 (16~24歲) 近月已升破20%,引發廣泛討論; 大都認為今年以來大陸經濟復甦緩慢,工作新增不易所導致。 但依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統計,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的青年失業率也高達20%以上; 歐元區整體也達14%,台灣也接近12%。
為什麼青年失業率這麼高? 你大概會認為是青年人剛離開校園,踏入職場,由於沒有經驗,尋職困難,又或找到工作後,適應不易,又會想換個工作。 其實有相當比例的高等學歷年輕人認為無法學以致用才是最大的問題; 有36%有工作經驗的青年認為在校園裡的學習,對於工作沒有太大的幫助。
反過來,業界對高校畢業生的看法又如何? 普遍的看法也不是很正面:徒有學歷但無法立即可「用」; 有學歷但無學力。 施振榮先生7月4日在經濟日報的名家觀點專欄有一篇文章,感嘆現今大學畢業生沒有動手的能力,已經無法滿足台灣產業升級高端製造的需求,他認為大家一窩蜂轉往四年大學求學後,我們的製造業已經沒有能站上生產第一線的黑手了; 當今製造業新一代的工廠環境清潔乾淨,手不會弄髒,但要的是會動腦也會動手的員工。
所以無法學以致用,不僅是就業政策的失敗,更應該是高等教育的失敗。
那麼問題是,作為一所通用型 (或綜合型) 大學,我們應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學生呢? 或是反過來問,教育的目的何在?
高等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要培育高等人才,以為國家社會所用。 所謂高等人才的涵義如何? 以我個人在職場50年的經驗可以肯定的說高等人才絕不是僅具備專業知識者,而是要有邏輯思判的能力。 這呼應了愛因斯坦所說:「學校最重要的任務並不是教會學生專門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因為這才是適應進步和變化的關鍵能力」。 為什麼專門知識不是關鍵? 因為時代不停在進步和變化,專門知識很快就落伍了; 你的應變能力 (adaptability) 才是生存之道。 尤有甚者,ChatGPT的問世,專業知識簡直就在你的指尖上了… 還需要在校內學習嗎?
數位、跨域、博雅
事實是,為了未來職場所需,我們的畢業生要能具備三個C的能力:
1. Critical thinking ~ 獨立 (邏輯) 思考的能力,
2. Creativity ~ 創造力,
3. Collaboration ~ 團隊合作能力。
這三個能力正好呼應我們在2020年10月1日社論中所提出的東海新定位:數位、跨域、博雅。
以下我想重覆那篇社論的重點,以加強我的論述:
「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們首先要能搭上潮流,再思考如何引領潮流 — 加入台成清交之列。 那當今的潮流又是什麼? 什麼是當今推動全球經濟前行和改變我們生活的主力呢? 答案很明顯,就是科技,而且是數位科技。 這次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更加速了全球數位化的轉型,因此我們非得要成為一所追求數位化 (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大學不可; 我們定位的第一象限應該就是數位。
再來,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我們的優勢在於科系多樣與全備,能夠提供學生跨域學習的機會。 在當前這麼競爭的社會裡,人才的定義已經不是專才的概念而講究通才,因此跨域特別重要 — 因它不只讓人知識寬廣、視野增進、心胸開闊,進而提升創造力。 跨域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鼓勵學生多參與不同系所學習外,我們還創設了一個「大學院制」學程,替學生打造了一個具體跨域學習課程 (program)。
最後我們應該不忘東海立校初衷 — 以通識教育及人格培養為旨,也就是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 博雅教育是透過勞作教育、大學入門、住宿學習及服務學習,培育「全人的」教育; 例如發揮開放與社群精神,階段性培育僕人領袖 (如Alpha Leader),以同儕力量 (如住宿主體村) 影響全校學生的行為與價值觀。 這讓我們有別於其他大學,是我們的特色也是精神所在。」
上述有了三個C,還擔心學無致用嗎?
延伸閱讀:2020年10月1日社論「數位、跨域、博雅」。
Editor’s Note 編者小語
DDS倡議的AI計畫,過去三年到底做了什麼? 請看「AI計畫第一期的成果」。
光點計畫智慧製造班讓學生利用暑期與業界接軌,請看「暑期密集 業界問題」。
ChatGPT之後人類又被往前推上一步; 這AI道路會帶領我們走到哪裡? 是福,是禍?
通膨下降得蠻快,債券殖利率也走到較合理水平,這似乎是投資人開始考慮多重資產組合的時刻; 請看本期專欄:「混合資產組合」。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