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AI東海」就是以AI為重心之發展策略,讓校內系所都將AI加入其學程,讓學生不論科系,都可以接觸AI理論及應用。 讓東海不但全面實施AI教育:對內根植AI於學生,對外以AI連結產業,期以學用合一。
2023年9月14日,歷經兩個月9次修訂,「AI合作框架協議II」定案,開宗明義將「產業+」與「教育轉化」定位在「學用合一」。
當各大學開始接受AI浪潮席捲的事實之際,DDS THU AI中心接續第一期的成果註一 ,2024年末 (AI計畫第二期的第一年) 繳交了一份成績單,包括:
AI計畫第一期,中心透過智慧製造和智慧醫療探索數位貫穿,無論是產業,或是教育,能夠落地、複製、擴散的方法論──建立了一個落地成功的案例,複製到產業,擴散影響力。 2024年 (第二期第一年) 則進一步主導智慧建築取得價創2.0的補助。
2020-2024年,AI中心4位老師的產學合作40案,金額逾9,600萬元(學校管理費超過750萬元),專利20件(3件審查中),技術轉移3件,金額超過1,040萬元,期刊論文逾30篇。
AI中心探索的方法論所展現的成果,在東海(4個校級研究中心、6個專案計畫中心)絕對是突出的,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與支持」。 2024年12月17日,張校長在路思義教堂主持113學年度教師獎勵頒獎典禮,其中,「產學」分成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 羅文聰獲產學合作特優、技術轉特優獎,許瑞愷獲產學合作績優獎、技術移轉傑出獎。註二
這些數字與項目代表的意義是,「產業+」是方法論的探索,在「研究」掛帥的大學體制中,產學也就是「研究」,才能獲得政府、業者的肯定,對產業「有用」。 因為「有用」,所以必須拉動院系的學習課程,註三 不是以教學為主的「學以致用」,而是以AI為「發展的核心策略」,探索「學用合一」的學習新模式。註四
未來事務所獲得價創2.0補助,以及主導並參展臺灣設計週,是光點計畫在產業和學習上探索「學用合一」嶄新模式的初步成果。
兩年4個學期,在邱浩修、何立智老師積極協調院系配合中,從新工具的學習、場域實作到正式以「未來事務所」為名的策展,註五 一直在尋找「問對的問題」而能與不同層面「溝通」(connect)的方法論。 這場實驗獲得臺灣研究院的認同,謝宗諺老師以「未來事務所」完整的策展概念,主導臺灣設計界年度最盛大的交流活動「臺灣設計週」(2024.12.07-2025.02.02)。 DDS不計成敗,傾力襄助,理事長更親自配合採訪,分享踏入AI的門道。 光點智慧設計班和不同產業共28組團隊,結合6組國際單位,以「The Gateway」(門道)為主題,探討AI浪潮的挑戰。 註六
2024年12月12日臺灣設計週開幕後,張運宗數度邀邱浩修、何立智討論光點計畫下一步(簡稱光點2.0),如何將「價創」和「光點」產生真實有用的溝通(connect)及未來事務所的運作型態「產業/學習」規劃出具體行動方案。
為了推進光點2.0,第一步是完善徵選辦法,及明確招募公告,以取得院系與校方的支持。 2025年1月6日討論會議之後,不到一週,徵選辦法定稿,1月15日通過創藝學院院務會議,當日,策略小組迅速支持通過,呈報校長。
徵選辦法明言,光點智慧設計班聚焦在如何運用 AI 思維與技術,來對接未來空間與環境創新的需求。 招募公告秉此精神,要求學生「在『學用合一』的目標下,探索AI時代的全新學習模式,由主動學習開始,AI工具輔助、共學,養成自主學習的態度。」故,課程具有三大特點:主動學習、人工智慧應用、以發表為目標──每年出版一部著作(數位、實體),真正影響產業與學界。註七
為了「塑造東海成為一所有前瞻和特色大學的角色」,DDS積極推動TPR(Tunghai promote),循 TUNGHAI 校名發想的「AI大學,誰不AI」之後,陸續推出「不要叫我大學生‧叫我AI生」、「AI東海‧贏戰未來」、「AI東海,遇見未來」,到定調「AI東海,生成未來」的年度招生活動,為此,DDS也每年額外資助1,500萬元。
理事長不厭其煩屢在「社論」闡述TPR的重要性。
不怕沒有競爭優勢,只怕沒有策略。 我們已經有了策略 (AI計畫),接下來就是行動了 (TPR)!……不僅為招生,也為校內拉動改造,校外形塑特色而戰!註八
2025 TPR,不同以往,有巨大突破,也有艱難挑戰。 前者,突破藩籬,「AI東海」專區網頁,圖資處願與廣告團隊合作;後者,AI已是各大學宣傳重點,東海起步最早,但欠缺院系投入,看似課程豐富,卻遲無實質「改造」,難見「特色」。
AI計畫是一場探索與實踐,第二期的初步成果 (至2024年底) 說明,「產業+」是唯一特色 (也是學生的未來),必須由「學用合一」建立起各院系、乃至跨域的方法論。 DDS THU AI中心是專案計畫型中心,其展現的成果,我們相信,超過其他專案中心的總和,相比校級研究中心,亦當不遑多讓。 我們建立了從落地到複製,從「學」到「用」的典範,下一步將開啟「學用合一」的全新探索,竭誠呼籲各方迴響與參與。
畢竟,在大學裡,一個典範能產生真正巨大的影響力,必須校方到院系「更多的尊重與支持」(校長語),落實「產業+」在「學用合一」的目標與方法,才能在新時代展現大學的價值。註九
註一,參見「AI計畫第一期的成果」。
註二,「113學年度教師獎勵頒獎典禮 表彰卓越教師」。
註三,參見「給智慧製造班第二屆公開信——結構性問題」。
註四,參見「AI框架協議Ⅱ簽約儀式上致詞」。
註五,參見,「『不成熟』的策展:顛覆的學習過程」。
註六,「2024台灣設計週聚焦AI:跳進創意新時代,觀展門道一次看!」
註七,「光點計畫智慧設計班」。
註八,參見「行銷 (Marketing)」。
註九,「主事者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就是科技帶來的是對傳統的顛覆,與其被顛覆;不如主動顛覆自己。 傳統式四年大學教育 — 又貴、又長、又跟不上社會需求,已失去其時代意義。 教育者能不驚醒嗎。 」參見「家長的焦慮 (二)」。 早於2020年DDS專訪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諍諍建言,猶在耳際:「企業必須加快腳步,否則等大家不再談AI時,才發現錯失良機,再想做什麼事,可能一切都太晚了。 」企業如此,學校亦然。 「陳昇瑋談AI與數位轉型」。
大圖說明:臺灣設計週參展影片。
● 讀後留言使用指南
近期迴響